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

勤奋扎实研究 坚守教学育人

孟海鹰    2022-09-30 09:34:33    人民日报

早上8点进入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就埋头开展实验,一直忙到深夜。1998年,于吉红从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从那时起,主动加班加点,就成了她的常态。

于吉红的研究方向是分子筛材料的定向合成。分子筛是肉眼看不到的建筑,具有均匀的纳米孔道,可以筛选分子,还可以实现分子的转化。“作为化学工业中重要的催化材料和吸附分离材料,分子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于吉红介绍。

上世纪90年代,分子筛的研究一度陷入低谷,不少人都劝她改换研究方向。但于吉红不为所动,“认准的就要坚持下去”。为了实现分子筛的定向合成,她带领团队着手建立数据库。20多年前,没有如今的便捷网络,为了寻找一个数据翻阅大量资料是常事,有时,于吉红甚至要跑到外地去查找。凭着坚韧的毅力,于吉红团队终于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分子筛合成数据库。

“做实验是停不下来的。”于吉红笑着指着手腕上的疤痕说,这都是做实验时留下的“纪念”。天道酬勤,硕果累累:2016年,于吉红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晶化机制,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及绿色合成开辟了新路径。2021年,她带领研究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基于分子筛薄膜的全新固态电解质材料,推动了我国在固态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进步。

“科研以兴趣始,以毅力终,从无坦途。”于吉红说,“我时常告诉青年学者和学生,做科研要夯实基础,不能为追逐热点而跟风,只要基础扎实,并不断在学科交叉领域发力,就能催生出原创性成果。”

虽然科研工作繁忙,但于吉红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以科研反哺教学。“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我的责任”,迄今她已培养博士70余人,其中有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涌现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她所带领的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为党和人民的科教事业奋斗终身,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于吉红说,“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会认真履职尽责,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热爱”,是最好的答案
下一篇:紧跟时代步伐 勇于开拓创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