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毫米是什么概念?一般人对此并不很清楚。打个比方,就是10张A4纸摞起来厚,或是一元硬币的厚度。可就是这么一个极易被普通人忽略的小小数字,在国家管网北京管道公司维抢修分公司高级技师高铁龙眼中,却犹如被放大了无数倍的鸿沟天堑。为了将大口径管道组对间隙误差控制在1.0毫米,他整整为之追求和奋斗了20年,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拼搏……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自2011年以来,高铁龙先后参加国家管网集团公司、北京管道公司维抢修专业技能竞赛,获得集团公司维抢修专业技能竞赛1次团体银牌、2次团体铜牌,北京管道公司维抢修专业技能竞赛6次金牌、1次银牌。2019年被北京管道公司聘为高级技师,2020年被聘为管工工匠,荣获北京管道公司“岗位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梦想是生命的动力
每一个人都有美好的梦想。当梦想与现实结合经过奋斗升华后,便成为高铁龙毕生的追求:执着、敬业、痴迷,把大口径管道对口间隙误差控制在1.0毫米就是他一直以来苦苦追求的梦想。
测量、划线、下料、组对、碰口,安装切割机切管,拿起砂轮机打磨,将管口倒角、去毛刺、磨口……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20年。大口径管道组对间隙误差1.0毫米,是高铁龙和无数管工一样痴迷的追求。1.0毫米长度,虽是极微小距离,但放在管道组对上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管道焊接质量“谬以千里”。“1.0毫米”目标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责任,更是管网集团员工的底色和写照。
手艺是一件神圣的事
高铁龙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心灵手巧,种植果树、家庭养殖在乡里远近闻名,特别是擅长制作农具,既顺手又好使,在父亲的影响下,高铁龙从小就养成了喜欢动手的好习惯。
高铁龙有一个表叔叫王俊峰,是高铁龙从小崇拜的偶像,是北京管道公司的电焊工,认识他的人都喊他“焊接大师”。王俊峰的搭档是管工孙月涛,手艺有绝活,他看到高铁龙有灵气,会看图纸、能绘图,就收他为徒。孙师傅说:“学手艺是一件神圣的事。”师傅让他练基本功,每天磨砂轮,磨口训练一年。高铁龙第一天上班,师傅就郑重告诫他说:“学手艺,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退缩。”高铁龙白天磨口,跟着师傅下料,晚上看图、识图,每天深夜才睡。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高铁龙整整一年泡在工地里,硬是掌握了其他人需要几年才能学会的看流程图、工艺安装图、平面布置图、轴测图、计算、下料、气割等技术。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当年和高铁龙一起做学徒的人,有的换岗、有的跳槽,只有高铁龙乐此不疲,依然坚守在管工岗位。因为热爱,所以用心。他工作总是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他说:“每天看图、计算、划线、下料,我心里踏实,手艺精的感觉才是满满的自豪。”
陕京管道“手艺人”
陕京管道系中国第三大天然气管道系统,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压力高达10Mpa,高铁龙的工作与“火警119”一样,在险情发生时冲锋陷阵,是刀尖上的舞蹈者。
陕京管道系统总里程5584公里,设计管输能力800亿方/年,日最大供气能力3亿方,是京津冀蒙沿线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的保障线,首都北京的“城市供气生命线”。高铁龙是北京管道公司维抢修分公司的工匠,也是管道维检修、更新改造和抢险作业等管工技术主要负责人。
陕京三线山西佳县段Φ1016mm更换弯管特级动火作业正值六月酷暑,黄土高坡上的酷热也是猛如虎,室外气温38℃,地表温度50℃,高温酷暑是动火作业的天敌,事故概率会明显地增加。动火点位于一道高坡上,左边是一道深沟,右边是一条小路,大吊车找不到合适的站位;更换的弯管角度大于在役弯管3°,既要计算纵向的角度,又要叠加横向角度;弯管两端加2米短节,重量超过4吨;在役管道断开后应力变形,上下左右出现了200毫米的位移;作业要求必须保证一次吊装、组对、焊接成功。许多老管工看了都心有余悸。有人提出用俗称“骑驴”的作业方法,但纵向角度大于30°的弯管连头组对测量误差大,吊装安全风险大。高铁龙是国家管网培养的最优秀管工,有20年的工作经历,已经参与200多次特级动火作业,但面对这次山坡上Φ1016毫米更换弯管作业,各种严峻的新挑战也让他悚然心惊。为此,高铁龙拿出绝招“任意角度固定弯管测量计算法”,这也与最基础的计算有关,管工通常采用万能角度尺划线,那么如何验证计算和划线是否正确?如果采用同样方法复查,很难找出差错。这时,高铁龙通过测量弯管的角度、叠加角度等数据,用两管口斜口角度综合补偿,复尺验证,再进行下料。随着急促的哨声,80吨吊车的铁臂把长7米、4吨多的弯管段稳稳吊起来,间隙精准,两道焊口间隙均在4~5毫米之间,误差控制在1.0毫米以内,且对口吊装一次成功。
高铁龙的绝活还不止于此。站场作业有的需要障碍切割,而高铁龙用气割割炬在站场任何位置都能施展功夫,左右开弓切割管口,坡口角度能和半自动切割机及车床切的几乎一致。这个绝活在北京管道公司维抢修队伍中,早已成为美谈。
大港储气库3根Φ273的管道并行,间隙150毫米,距管沟底部和沟壁200毫米,不能架设切割设备,手把割炬切割存在盲区,只有开挖拆除混凝土管沟才能作业,需要1天时间。但是作业时间不能推迟,高铁龙左看右瞧,主动请缨,把割炬卡在管沟和管道的缝隙里,采用“倒扒坡口法”,左右手交替完成了管口切割。这种亮绝活的故事,在高铁龙20年管工生涯中数不胜数。因为长期从事野外作业,他的手晒得黑红粗糙,而就是这样一双烙印着劳动者痕迹的手,经他手完成的管口组对、下料的作业没有出过一次不合格。
1.0毫米小空间里的大梦想
以前,高铁龙从事工艺管道建设,管径小、预制多、碰死口少,组对间隙比较容易;来到国家管网北京管道公司工作后,多数是动火连头作业,管径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掌握大口径的组对间隙,技术难度非同一般。
高铁龙还清晰地记得,那是2010年5月4日,永唐秦十五号阀室发生爆炸,高铁龙赶赴现场抢险。一道口因测量的斜口角度的偏差,一侧间隙合适,一侧间隙过大,间隙误差在10毫米,间隙最大处超过15毫米,给焊接作业造成极大困难。当时,他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大口径管道组对间隙误差控制在1.0毫米。
大口径管道组对间隙误差控制,在国际管道建设过程中也是一道难题。高铁龙解决这个难题的交出的漂亮答卷是:成功将大口径管道组对间隙误差控制在1.0毫米,交出百分之百合格的答卷。
在他心里,1.0毫米已经成为他的梦想,成为他的一种信仰。高铁龙给自己定下训练任务:每天练习一次短节组对,其他管工间隙误差在2-3毫米就达标,他要控制在1.5毫米,自己达到1.5毫米误差后,就加码到1.0毫米。达不到要求就重新下料,切割打磨,反复练习。他把硬功夫下在测量、划线、切割、修磨等步骤精细化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逐渐积淀着自己的技艺磨砺,心智淬炼和人生阅历。在站场内、山地段、复杂角度等条件下,高铁龙随时随地仔细观察大口径管道组对中发生的情况,不间断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心得和实践体会;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先后研制出火焰切割机微调装置、坡口划线器、便携式测量大方尺、平口圈和划线圈等工具。在大口径管道断管、组对的过程中,他用眼反复看、用手不断摸,让自己的眼成了心灵感知力,让手形成对管径厚薄的精准感受力……“宝剑锋自磨砺出”,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磨砺,日复一日坚持,他硬是在1.0毫米的小空间里放飞出大梦想……
(作者单位: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维抢修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