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河南省内乡县大桥乡陡沟村“高烧不退”,92岁的张元长坐在椅子上,衣服扣子扣得整整齐齐。他使劲将颤颤巍巍的双腿并拢,佝偻的腰身努力向后挺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竭力践行着一名老兵的誓言——“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若有战,召必回!”
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参加抗美援朝
1948年3月,17岁的张元长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云南思茅剿匪战役。“思茅剿匪战役中,有两个要好的战友牺牲了。”他回忆说,“叛匪人多势众,攻占了六顺县人民政府,残杀民运团员和人民群众。但我们的战士更加顽强,更加不怕死。前面的战友倒下了,我就端着冲锋枪冲到前面。打败了匪徒,把牺牲的战友背回来。”
抗美援朝战争伊始,张元长抢着申请入朝作战。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说到这里,他神情黯然。
“错过抗美援朝,是父亲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父亲将我和三弟毫不犹豫地送入军营。”长子张云良说。
一辈子,没有做过一件亏心事
195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连队司务长。
1957年,组织上安排他到云南地方上工作,但他毅然选择回到河南老家务农:没上过几天学,拿锄头也能为人民服务。
返乡当年,他娶了妻,并担任大队民兵连长和生产队保管员。生产队的账目,让他管理得清清楚楚。
他育有3个儿子2个闺女。人民公社吃食堂,他管着物资,孩子们却经常饿得抬不起头。
张元长带领群众修水渠时被落石砸了脚,伤还没好,群众都盼着他回去。生产队有队长、有会计,但群众都说“你不回去弄不成”。
乡亲们眼里,张元长一辈子是个好管闲事的人。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盖房起屋,都是找他撑腰。
从村组干部位置上退下后,每当邻里有纠纷、有打牌赌博现象,他都要前去劝导。
一辈子,没有为自己谋过私利
当年回到家乡时,他看到有的乡亲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主动5元、10元的往外借钱,让人家“啥时候有啥时还”,很快散尽参军10年积蓄的二百元“巨款”。
他总是说“没有不能战胜的困难”。供养5个子女历尽艰辛,尤其大闺女还是个先天性重度残疾,他也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他的战友有不少人复员后当了官。有人建议他走走门路,给孩子安排个好工作,他却要求子女们“踏踏实实做人,不要投机取巧”。长子张云良复员到县城客运站当维修工人,在市运管局当领导的战友想给云良换一个更体面的岗位,他婉言谢绝:“为人民服务不分高低贵贱。”
岁月匆匆忙忙,日子越过越红火。
耄耋之年,他仍然“见不得闲”。菜园子里的土疙瘩,每一个都被他敲得稀碎。地面上辣子一行茄子一行,看不到一棵杂草。
逢年过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大桥乡党政领导都会到家中看望,并询问老人还有什么需求。
每次,他都要动情地说:“我现在四世同堂,子孝孙贤,国家还给有老兵补助和老党员补助,乡亲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比起牺牲的战友,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最后,他总是不忘叮嘱大家:“一辈子紧跟共产党,永远不要忘本。”(内乡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