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桂林不仅有山水风光,也是古陶遗址遍布的城市。他用泥与水,让古陶文化传承,取桂林陶土,把山水嵌入杯中,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开盲盒”。他在玩乐中,让桂林再现千年古陶文化魅力,他是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特聘教授、桂林观志窑陶器创始人陈施淼。
陈施淼自幼酷爱收集陶瓷,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后他回到家乡桂林,创立了复烧传统古陶、恢复地方陶瓷工艺文化魅力的观志窑。他的作品曾选送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桂林之夜》主桌摆台;曾代表广西,选送迪拜世界博览会中国馆陈列并被桂林博物馆收藏。他如何从一个“玩家”变成一个“行家”?又如何把制陶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美丽的桂林不仅漓江风景闻名于世,它也是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的城市。在桂林城东的漓江之滨,有着五大宋窑遗址群。陈施淼的观志窑工作室位于桂林市东郊的蒙正村,从外表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农家小洋楼,里面却另有天地。农家小院是晒陶土、拉胚和烧窑的场所,自己烧制的陶器成了家中最好的装饰。客人到访,陈施淼会拿出一两件得意之作与之共赏。
陈施淼是一名70后,之前是北京一家建筑设计企业的白领,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茶叶和茶艺,由此对茶具陶瓷产生了浓厚兴趣。
陈施淼观志窑工作室所在的蒙正村之前也有窑口,据考证,附近的上窑村、下窑村、东窑村等村子的命名,都跟“窑洞”“窑口”或“烧窑”有关,陈施淼说,漓江两岸的众多窑口见证着桂林悠久的窑文化。
决定在桂林进行陶瓷制作, 陈施淼首先考虑“取土”问题。他想过直接使用从网上购买的陶土,但想到既然桂林本身具有悠久的陶文化,为什么不直接从当地取土制作呢?想到这些,他开启了寻找本地陶土的“旅程”。
有了陶土,本想着下一步很快就能制陶了。不过陈施淼发现,还有一项浩大工程在等着他:比起网购回来的陶土,从桂林半山腰取下来的土更为粗糙,必须进一步处理,这个过程需耗费极大的精力和体力。
桂林尧山的陶土非常好用,陈施淼如获至宝,不过他烧制的第一件作品却并没有成功。前前后后用了三个月时间,他才烧制出了第一个成功的陶瓷作品。
取桂林古窑土,用现代高科技工艺复烧出宋代陶瓷。陈施淼把这种创新陶瓷取名“观志窑”,意为观器铭志。“观志窑”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他又如何把桂林山水与陶器完美结合?
第一件作品烧制成功后给了陈施淼莫大的信心,但这并不代表今后每一件作品都可以复刻此前的成功。陶器烧制具有非常大的偶发性,每次打开窑炉都是一次“开盲盒”,器型是否完好、色彩是否漂亮都必须等到打开窑炉亲眼所见。
随着陶瓷烧制技法逐渐成熟,陈施淼不满足于一味去模仿前人的作品,而是希望能有更多创新。
经过陈施淼的创新,一幅幅山清水秀的画面,立体地呈现在陶釉杯上。宋瓷的温润婉约和桂林山水的明媚秀丽有机结合,达到“人做天成”的美妙意境。他如何在陶瓷中找到更多有创意的“玩法”?
把桂林山水元素巧妙地融入到陶瓷烧制过程中,“山水杯”赋予了陶器更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让陈施淼的陶瓷创作更具地方特色。玩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复合”烧制,让他的作品更加五彩斑斓。
桂林博物馆收藏明代梅瓶以青花瓷为主,不论其品种类别样式,还是历史艺术价值,都在全国博物馆中堪称第一,被专家学者誉为“国之瑰宝”“桂林一绝”,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桂林文化名片。
陈施淼观志窑陶瓷作品《桂林山水梅瓶》《尧山原矿陶虫洞茶碗》及《桂林原矿山水釉陶茶具》入选桂林博物馆馆藏作品,这些作品除了艺术上精美之外,还是用桂林本地陶土烧制,非常具有本土特色。
感受到创作陶器的乐趣时,陈施淼还希望把文化传承下去。除了陶瓷艺人的身份,陈施淼同时也是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一名特聘教授。从2019年开始,他就到应邀到学校给设计与传媒学院的学生上陶艺课。他希望传达给学生不一样的陶艺制作和文化传承理念。
把制陶当作人生乐趣的陈施淼极力把从陶艺中感受到的乐趣传递给学生,同时他也毫不讳言,经济考量也是推动陶瓷文化传承的一种动力。
如今,陈施淼决心加强观志窑的研究开发,传播古代陶瓷文化及桂林的地域文化,让桂林再现千年古陶的独特文化魅力。他相信,有兴趣,有创新,小天地也会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