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黄宝妹:不当明星要纺纱,岗位永远在车间

2022-07-02 00:24:50    人民日报出版社

 

黄宝妹,女,汉族,1931年12月生,1952年11月入党,上海人,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工会副主席,党的八大代表。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为实现“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退休后坚持发光发热,参与多地多个棉纺厂建设,积极服务居民群众,参加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宣讲劳模精神、宣讲党的优良传统。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现年90岁的黄宝妹满头银发,腰杆笔挺,讲话时中气十足,与人对谈时,她总是笑容满面。她每天至少步行5千米,称健康的秘诀,是保持乐观、奉献的心态。

20世纪五十年代,青年们的生活,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在生产上,他们要努力地充当能手,在精神娱乐上,也要不甘落后积极进取。黄宝妹当时正是这样的青年。她是家喻户晓的全国劳动模范,会唱越剧、沪剧,个子高挑,样貌上佳且能歌善舞。

黄宝妹曾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上海视察时提出,上海劳模、英雄多,应拍一部反映劳模的电影,以真人真事纪录片的形式,表现那个伟大的时代,和那些伟大的人民。

上海市委经认真讨论,决定围绕黄宝妹的经历拍摄一部电影。就这样,工人黄宝妹主演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电影。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在杨浦滨江的人人屋党群服务站,黄宝妹向总书记讲述了她的生活。黄宝妹说,她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发展。而总书记说,她是新中国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

“总书记嘱咐我,今后要跟年轻人多讲讲。”她说,忘记意味着背叛,“忘记过去的苦,也不知现在的好。”去年她曾到B站直播讲课,“有领导说我讲得好,说老奶奶要多讲讲。”

「一部没有“料”的电影,怎么拍?」

1958年初夏的一天,黄宝妹刚上完夜班回家,上海国棉十七厂的宣传干事蒋永康,就带着刚刚拍完成名作《女篮五号》的导演谢晋找上门来。

当时的黄宝妹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报纸、杂志关于我的报道,每个礼拜都有。”黄宝妹以为,这次也不过是一次普通的采访。

谢晋导演和黄宝妹的谈话只进行了20几分钟,谢晋的问题,主要围绕黄宝妹的家事和工作进行。回忆起60多年前和谢晋的初次相见,黄宝妹告诉红星新闻,当时她“一点都不知道这次谈话是为了拍电影”。

没想到,谈话快结束时,蒋永康突然对黄宝妹说:“这次谢导来,是要把你的事迹编成剧本,拍部电影。”她对谢晋说,“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工,能有什么事迹,值得拍成电影?”

谢晋的解释很诚恳:“我们不但要把你的事迹拍成电影,还考虑让你亲自当主角。”黄宝妹一听更是吓坏了,“我从来没演过戏,让我上银幕,这哪能行?”谢晋鼓励她,“不要怕,试试看,要有说服力,就得你自己演自己。”

这是一次闪电式的对话,也算谢晋对黄宝妹的一次“面试”。谢晋认为,黄宝妹是劳动者代表,她和蔼谦逊,应该可以当好这个主角。

电影的出品方是天马电影制片厂。在正式开拍前,制片厂成立编剧组,先期采访和搜集黄宝妹的先进事迹。工作人员通过不断与黄宝妹及其身边人物的交流,掌握了大量的鲜活素材。

但是,从编剧和导演的角度看,黄宝妹的这些素材,实在谈不上“可歌可泣”“惊天动地”或者“惊人地与众不同”。

也就是说,黄宝妹只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这注定了她的故事“太平”。她最鲜明的特点,不过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细纱机上,做着简单重复的动作罢了。

拍这样一个没有“戏份”的平凡工人,是不是可以加点“料”?如果加“料”,会不会与“真人真事”的拍摄原则相悖?正式开拍前的一次会议上,编剧组人员为这个问题起了争执。

最后的一致意见是:什么“形式”“惊奇”,通通不要考虑了。编剧组决定,什么感受最深,就写什么。拍出来能感动人的,就是好电影。

据记录,这部电影中,上海国棉十七厂脱产拍戏的有十六七人,他们全部是“自己演自己”。

「工厂里的真故事:平凡中演绎不平凡」

电影剧本由创作组的陈夫、叶明整理加工而成,审查定稿后就开拍了。剧组从各车间挑选文娱活动积极分子,黄宝妹所在班组就挑选了三四人,其他演员,还有书记、厂长、技术人员、车间主任等。

拍电影的过程很辛苦,“当时车间的机器老响,开始的时候什么都听不见。”黄宝妹向红星新闻回忆,拍摄初期她思想负担重,甚至紧张到迈不开脚,“后来才意识到,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

时任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钱俊瑞到摄影现场勉励大家,他说,中国工人阶级自编自演自导上银幕,“这在当今世界是绝无仅有,工人同志一定会很欢迎。”黄宝妹告诉自己,只有克服“难与怕”,才能“演好自己”。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现存版本为48分钟的黑白电影《黄宝妹》终于拍摄完成。电影在片头介绍:这部影片是根据上海国棉十七厂黄宝妹同志的真实事迹编写,也是由创造这些生活的本人亲自演出的。

《黄宝妹》的梗概是这样的:一名女编剧“为了反映祖国飞跃发展的面貌”,要访问一些先进的生产单位和模范人物,她在报纸上看到报道说,全国著名的纺织劳动模范黄宝妹又回到了生产车间,正在带动她的小组,为出优质纱“开展着热火朝天的生产高潮”,于是这名编剧来到了上海国棉十七厂。

这名编剧以为,全国劳动模范应该“会有惊人的与众不同的本领”,可几天接触下来,她发现黄宝妹“怎么都看不出特点来”,只是“朴实地、平凡地工作”。

但黄宝妹的不平凡,却在影片接下来讲述的三个真实故事显现:黄宝妹和女工薛红英“弄堂”对调,但纺出来的纱,质量依旧上等;黄宝妹带领姐妹们参加竞赛,她们在4个半小时内消灭了纱线上的“白点”,却间接地帮助其他车间获得冠军;车间要换机器,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到底是人掌握机器,还是机器掌握人”的大讨论。

黄宝妹认为,人应该掌握机器,而不能由机器掌握人。她想出了“逐锭检修”的方法,影片及其他文献资料均描述:黄宝妹对待机器,就像保姆对待孩子。

“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女工提出自己修理机器的念头。”电影中,这名编剧画外音说,“那时候,她诅咒这台机器,因为那时候她是机器的奴隶。可今天,她是机器的主人了。”

「劳苦大众翻身:“要为人民拼命纺纱”」

一部短短48分钟的电影,无法道尽黄宝妹平凡中的伟大。事实上,黄宝妹“人还没有机器高”时,就在纱厂做工了。她说,忘记意味着背叛,“忘记过去的苦,也不知现在的好。”

1931年,黄宝妹出生于上海浦东高东乡麦家宅,1944年,她进入了上海裕丰纱厂(当时为日本人开设,上海国棉十七厂前身)。她告诉红星新闻,她本来有兄弟姐妹9人,因家里穷“死掉了6个”,为了生计,她不到14岁就进了纱厂。

正如电影中所言,这一期时期她是机器的奴隶。在工厂里,她和工友们要12小时不停巡回跑,工厂潮湿昏暗,动作稍慢,他们就会遭到“拿摩温”(英文Number One的谐音,意为“第一号”,意指旧时上海外国纱厂里的工头)的毒打。

她暗想,哪怕再苦再累再屈辱,“技术一定要学到手。”经过勤学苦练,她做到了“挡车400锭”,而一般工人只能到270锭。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黄宝妹回忆,那真是“神兵天降”,马路上到处是解放军,而她的感觉是,“劳动人民终于翻身做了主。”在新的上海国棉十七厂,黄宝妹迎来了重生,“当时我想,既然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纺纱也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就拼命干。”

黄宝妹于1952年入党。1953年,她被评为中国纺织工业部劳动模范,1956年与1959年,她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模之一。此外,她还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

谈及这段历史,原中国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曾称,数十年来,几代纺织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为了“穿衣”这个具体的目标,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青春和汗水,黄宝妹就是其中的代表。

黄宝妹的一名徒弟描述,黄宝妹对纺织厂的工序、工艺流程了如指掌,“细纱接头7个动作,她连贯细腻,一气呵成,那是日积月累下来的功底。”

黄宝妹告诉红星新闻,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贡献,那就是她创造性地劳动,使得其管理的机器,棉纱上出的“皮辊花”(因纱线断头而卷绕在皮辊或绒辊上的棉纤维)总是比别的工人少。

毛主席接见过黄宝妹多次,第一次是1956年2月。当时厂里的总工会叫她去开座谈会,但没人告诉她是毛主席来了,“其他领导不同意我去,怕参加这样活动多了,以后评不上劳模了。”

“后来总工会说,这次会议会很重要,一定要去。”黄宝妹没想到,这一去她竟然见到了毛主席,“当时我像做梦一样,还以为到了北京。”

这次会议只有她一个工人代表,她紧紧拉住毛主席的手不放,“主席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我在纺织厂。主席说,纺织厂好,全国人民穿衣服,要靠你们了。”

「不想当明星的纺织工:“岗位永远在车间里”」

电影《黄宝妹》全国放映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放映消息和评论,上海各大电影院贴满了《黄宝妹》海报。人们感受到,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纺织工人生产的一丝一线,都饱含着家国情感。

一夜之间,工人黄宝妹成了家喻户晓的纺织明星,她收到了行业内要求去做报告的大量邀请。还有人跟她说,一个纺织女工,不但成了电影演员,而且还担任了主角,真是了不起。

1959年,《黄宝妹》和《林则徐》《五朵金花》等影片送往北京,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黄宝妹回忆,献礼期间周恩来总理请大家吃饭,席间文化部副部长说,总理啊,《黄宝妹》这部电影拍得很成功,评价很高,建议黄宝妹当专业演员,“我当时就说,哎呀,镜头前我走路都走不好。”

“他们说我拍电影成功了,可以考虑从影当明星,不用再出苦力流汗。可我知道,拍电影只是一项任务。我的岗位,永远在车间里。”黄宝妹告诉红星新闻,她退休前一直工作在国棉十七厂。

黄宝妹说,这辈子她注定了就是一个工人,不可能去当演员明星,因为毛主席的那句话,“就相当于交给我任务了。”

「退而不休的老党员:“up主”讲党史B站直播」

现年90岁的黄宝妹满头银发,腰杆笔挺,讲话时中气十足,与人对谈时,她总是笑容满面。她说,她每天至少步行5千米,健康的秘诀是保持乐观、奉献的心态。

黄宝妹和儿子儿媳住一起,系四世同堂。这是一户模范家庭,室内设施简朴,墙上挂满了各领导人接见黄宝妹的合影。黄宝妹说,当工人时,她要培养徒弟四处讲课,孩子的抚养交给了丈夫和母亲,现在,儿媳妇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家里做什么我就吃什么。”

黄宝妹是“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的成员之一,闲暇之余,会到一些学校和机关讲课。她建议青年爱岗,认为热爱是发明的基础,而干部应该“到下面去”,只有这样,“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才能有的放矢。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人人屋党群服务站,黄宝妹向总书记讲述了她的生活。黄宝妹说,她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发展。而总书记说,她是新中国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

“总书记嘱咐我,今后要跟年轻人多讲讲。”去年10月,她曾参加上海市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的大会,杨浦区“金色夕阳”老干部正能量工作室获奖,黄宝妹是该工作代表。获奖当天,她对现场一百多人进行了演讲,这场演讲在B站进行了直播。

B站直播间背后,是数不尽的年轻人。用“up主”的方式讲党史,成了黄宝妹晚年的新“创举”。黄宝妹说,共产党员退而不休,她就是要发动年轻人一起来建设国家,“有领导说我讲得好,说老奶奶要多讲讲。现在我就是这样,只要精力允许,就一定会多讲讲。”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朱金大、韩兆云主编的《踏遍青山人未老——劳动模范黄宝妹》一书)

(红星新闻记者 刘木木)

红星新闻·成都商报社2021年6月11日

文章来源: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千秋伟业 百年风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科技创新者曹汛:“追光”动力源于热爱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