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陈际玮:为大国重器设计“最强大脑”

张渺    2022-06-09 14:17:33    中国青年报

陈际玮的生活几乎可以被形容为三点一线:研究室、试验场、家。

“走路”是这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在科研工作暂告一段落的时候,他会换上舒适的鞋子,拿出将近一小时的时间在户外徒步,试着放空大脑。

也只有这时,他才会把“精度”“控制”“探测”之类的词,暂时放一放。

今年32岁的陈际玮,自201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17所,不到30岁就被聘任为总师助理,并拿到了高级工程师资格。从集成多种先进探测遥感手段的卫星载荷系统研发,到大国重器控制系统研制,10年来,陈际玮多次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制,圆满完成了数十次重大试验任务。

作为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陈际玮投身航天装备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以青春之我,复兴伟大之民族”的优秀航天科研工作者。

“也许每个少年,曾经都有个航天梦想。”这位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说。

来自江西的陈际玮,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4岁开始上学,22岁硕士毕业。在学生时代,一本名为《兵器》的科普杂志出现在他眼前,这个生长在小县城里的孩子,迅速被彩页里描述的内容吸引了,浓厚的探索求知欲被激发起来。

他还记得,21世纪的头几年,神舟系列飞船接连发射成功,他所在的学校组织观看了电视直播。

“对那时候的我而言,哪怕没笃定说我以后肯定从事这方面的事业,它也已经是我的一个梦想了。”陈际玮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他开始回忆自己这10年的科研历程,对这位从17所青年人才培养体系脱颖而出的年轻人来说,刚一毕业进入研究所,交到他手里的,就已经是“重要任务”了。

“我一直做的是控制系统领域的相关工作,相当于研制飞行器的最强大脑。”用陈际玮的话说,他的工作就是控制飞行器“从离开地面到再次回到地面”,以及设计出整个过程中所有的动作姿态和飞行轨迹。

进入17所不过一年,他就得到在试验场目睹发射的机会。夜里,他看到星罗棋布的夜空,便拍下了照片。他把这张能看到银河的照片当做“属于理工男的浪漫”。

属于理工男的浪漫也许还有“数字”本身。衡量质量的标准只有100分,他必须做到精细和严格,“每一步都要把好关”。

在真正进入试验阶段之前,设计师会通过数据演算,算出一个预估值,等到真正开始试验,就会用试验数据对比这个预估值。用陈际玮的话说,一旦数据不符,设计师就会“很痛苦”,不眠不休地排查“为什么达不到”。哪怕一个数据有1微米的误差,都可能导致结果不尽人意。

“研发过程不是设计出来就算完成了,可能还需要花更多时间验证它。任何环节,任何生产元器件,甚至一个螺钉的尺寸,都要去精确测量。”陈际玮说。

一旦成功,整个团队都会欢呼起来,有人会热泪盈眶,有人会把提前准备好的蛋糕拿出来,大家一起“庆功”。

“每次都很兴奋!”陈际玮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忆说。他眼睛里闪着光,“看着成品真的完全按照我们设计的样子在飞……尽管这些年我看了很多次,但每次都感到震撼。”

陈际玮会被这种集体的兴奋感染,一起欢呼雀跃,一起鼓掌甚至一起落泪。蛋糕一吃完,大家又会投入新一轮的艰苦研发中。震撼和兴奋,是用无数汗水换来的。

“航天其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工作。”陈际玮说。

他曾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环境中,连续一周通宵研究;也曾连续吃过一周泡面,以至于那之后,他很长时间都不想再吃泡面。10年来,他年均休息天数不超过30天。

在某重要飞行器研制进程中,陈际玮和团队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工作性能,创新地将成像装置应用于飞行器远距离探测定位,最终使得定位精度提升85%、抗干扰能力提升超40%。相关创新技术成果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奖。

陈际玮还曾创新性地提出了在卫星上搭载轻小型“照相机”的思路,以实现“卫星绕地飞行所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留下翔实的影像资料”。在他与团队的密切配合之下,集成多种先进探测遥感手段的载荷系统横空出世。目前,该载荷系统已搭载航天科工集团自主研制的首颗卫星“天鲲一号”在轨工作5周年,期间成功获取数万张有效图像,并将继续超期服役。

这款“宇宙相机”,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超大面积重点区域快速“照相”,探测效率比常规载荷系统高出了50%。

目前陈际玮正在研制的某重点项目,在我国新一代飞行器领域是首创,他提出了多项创新性技术方案,大幅提升了定位精度,并赢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性成功,有效填补了该领域能力的空白。

陈际玮的“师傅”,是17所第一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石晓荣。“从‘老带新、师带徒’的老师,到所在项目的总师,石总一路陪伴我从青涩到成熟,她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为人师表的品格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陈际玮说。

国家和航天三江以及17所对他的培养让他感恩。他认为,自己既然生逢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就更应该把握“优越的发展机会”,实现人生的精彩。

10年下来,陈际玮也像石晓荣一样,在航天精神的传承中一路前行。目前,他负责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8岁,已走出多名90后优秀航天工作者,解决并突破了10余项领域空白技术,授权专利近40项,其中不乏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者。

自2017年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开启了青年创新型优秀后备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释放青年人才工作激情及活力,打通青年创新型骨干人才快速成长通道,给予“好苗子”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至今已有3600余名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越来越多像陈际玮一样的青年人才,正在实战中成长,在创新中升华。

在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陈际玮所在的研究所就在阅兵路线的边上,这些年轻人一起挤在路旁,看着自己研发的成果从眼前经过,被全国人民检阅。

“作为新时代青年,一定要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陈际玮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蓝天碧野 赤子情怀
下一篇:建功何需桑梓地 非洲绽放中国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