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泥里生活 云中作画

 邓崎凡    2022-05-13 16:13:08    工人日报

怎样去形容王柳云现在的人生?关于她的报道里有一句话:“泥里生活,云中作画。”

我想,这很贴切。

王柳云53岁,是北京东三环一写字楼里的清洁工,报道画面上打出的字幕则是“清洁工艺术家”。她一会儿感慨自己跟李白有一点像,一辈子活在云端,所以痛苦;一会儿又说,应该像杜甫,踏踏实实地活着。

这种对痛苦的理解很“艺术家”。艺术家才会理解李白浪漫和狂逸背后的痛苦——那种现实和个人理想之间尖锐而真实的冲突。

王柳云也有这种真实而尖锐的冲突。50岁之前,她的生活像是落败的野草:出生在一个偏僻山村,高中肄业后,她回家干起农活。第一任丈夫家暴、出轨,折磨了她7年。第一任丈夫死后,她嫁给一位老实农民,干了半辈子农活。

在和第二任丈夫生活了很多年后,50岁那年,她想为自己而活。这位村里人眼中“不正常”的女人,独自来到福建的一所免费画室学画。然后,她又去了深圳、河南,如今落脚在北京。

好比古人黄公望、王希孟,她的画不画现实画理想。杜甫53岁就死了,她从50岁开始为自己而活,觉得还来得及。她在北京一边扫厕所、捡废品、住棚户区 ,一边在床边“拣”开一方空间,拿起画笔。

生活在泥里,理想在云端。

这些年,有好几位女性的故事,和王柳云很像。

比如,摇摇晃晃写诗的余秀华,还有不久前登上联合国妇女署讲台的“农妇诗人”韩仕梅。

她们的人生都曾低到尘土里,在泥土里埋没挣扎了大半辈子,有一天,心灵深处埋藏的那颗种子发芽了。她们决定余生为自己而活,去做那些与她们处境八竿子打不着的事——那些他们真正想做的事。即使她们在常人眼里有些“神经病”。

她们的这份勇敢真让人钦佩。

那首歌是怎么唱的?“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大部分人只把它当作了一句歌词,像她们这样的人却在身体力行。而她们去追寻的远方,在常人看来又是那么不切实际,就像“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可是,每个人都曾有一块想吃的“天鹅肉”,时间久了要么忘了,要么根本不敢去想。生活在尘土里,总有理想在高处,从泥土里去追寻云端,那既是人的权利,更需要勇气。

至于后来她们的画会画成什么样、诗会写成什么样,其实并不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她们从卑微沉重的生活里奋起,夺回了它曾经剥夺过的东西。

王柳云说,她喜欢生活在北京,在这里,人们会对她微笑,即使是陌生人也很有礼貌,在这里她感受到平等,更有追求的自由。这让人觉得,现在的王柳云,活得像是一朵努力开放的花。

在被她们感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感谢这个时代、这些地方,让她们的理想和肉身都有了容存之处。在沉重的尘土里,希望会有更多的空间留给这些种子来发芽开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穿行在轨道交通接触网里的“蜘蛛侠”
下一篇:“让患者‘看到’我的微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