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季森林防火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驻守在防火瞭望塔上的瞭望员又一次进入“警戒”状态。
56岁的郑洪山每天6时起床,每15分钟出去瞭望一次,每小时向绰尔林业局汇报情况。35年来,这是他的“日常”。
郑洪山是内蒙古绰尔林业局大黑山瞭望站的一名瞭望员,和他一起守护这里的还有3名同事。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到鬓角染霜的大叔,平均年龄已经54岁的4位瞭望员,容颜已改,初心不变。
内蒙古大兴安岭绰尔林区拥有42万多公顷的生态功能区,分布着10个瞭望塔。大黑山瞭望站海拔1600.2米,站在22米高的瞭望塔上,能俯瞰95%的绰尔生态功能区。
1987年,刚毕业的郑洪山被分配到塔尔气林场。那一年,塔尔气林场施业区内要设一座防火瞭望塔,需要安排人员驻点瞭望。
防火瞭望塔远离林场驻地和家,一般人听说这个苦差事都直摇脑袋。年轻的郑洪山却觉得当一名防火瞭望员挺光荣,主动提交了申请。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瞭望站的条件还是让郑洪山始料未及。“原先木材生产作业时用的绞盘机房,上面盖上帐篷布就是塔房。初春时节,外面刮大风,屋里刮小风,外面雪融化,屋里就淌水……”
瞭望塔大都建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阳春三月其他地方已是春回大地,但大兴安岭依然是白雪皑皑、寒风刺骨。瞭望员的给养都是靠林场运送,当积雪厚度超过20厘米,车辆就无法进入山中运送补给。郑洪山就将外面的雪端到屋里融化后当作洗漱用水,甚至烧开了直接饮用。
在高危火险期或者遇到五级风以上天气,就需全天候瞭望,有时忙就用馒头充饥,甚至连口水都喝不上。
山高风硬,寒气袭人,大风把塔台吹得来回摇晃,上下塔都需要安全绳的辅助。大黑山上七八级风特别常见,有时瞬间风力达十级。风越大,越是火情高发期,越需要瞭望。
数十年来,瞭望员们在塔上练就了一双双“鹰眼”。
刚从事防火瞭望工作的时候,于文鹏看见貌似烟点就紧张得不知所措。于是,他便上塔观测地形地物,下塔对着防火地图测量计算,终于将绰尔生态功能区的山形、地貌、道路、场点方位了然于心。
如今,林区一旦出现烟点,于文鹏就能迅速勾绘出区位图,估测出林地火场面积百分比,辨别火场种类和主要被害树种,为科学扑救提供依据。
在瞭望塔上待了22年的陈玉峰,如今更习惯“享受”这份寂寞。而工作之余,他最喜爱的便是大黑山的风光。日出日落、晨雾奇云、雾凇美景……陈玉峰都用手机记录下来。
如今,林区的条件越来越好。通往大黑山上的毛草道变成了砂石路,运材路变成了水泥路,坐上车,人和给养一起被送到山顶。瞭望员们再也不用穿打了一层又一层补丁的“登山鞋”,披着帐篷布的塔房也变成1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景点式“小洋房”,电视、电冰箱、电炒锅等家电一应俱全。
然而,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祖国北疆绿色长城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