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完美收官。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首个如期举办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据悉,本届冬奥会期间,18000多名志愿者出色完成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高度赞扬。驻港部队退役军人、廊坊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刘长就是其中一员。
从1月25日来到张家口赛区驻地,到2月21日结束志愿服务开始隔离,这一个多月的经历让刘长倍感光荣。
冬奥志愿者的服务涵盖体育竞赛、场馆管理、语言服务、新闻运营等41个业务类别。在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刘长的服务属于场馆管理,服务对象主要为国内观众。“观众检票之后,我们负责把他们引领到看台区域。”
2017—2019年,在烈士家庭成长起来的刘长曾在驻港部队服役。退伍回到学校,刘长组织退役大学生成立薪火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本次冬奥会上,3名队友和刘长一起,光荣成为冬奥志愿者。在“雪如意”,作为小组长的他,将部队作风带入本组管理。从路线引导到看台服务,再到氛围营造,整套流程秩序井然,服务标准规范有序。“团队中有了一名退役军人,整个队伍变得整齐划一、规范有序,服务标准也有很大提升,团队带起来顺手多了!”赛事服务主管刘大伟对刘长赞不绝口。
2月5日开赛那天,“雪如意”迎来两场比赛。当天,1960名观众到场观赛。刘长和志愿者们提前4小时出发,早早来到场地,为服务观众做好准备。当天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左右,结束服务回到驻地已是夜里十一二点。
17天里,“雪如意”共迎来10场比赛,其中6场都在晚上举行,低温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在刘长展示的一张侧脸照中,他头上的雷锋帽已经冻住,口罩上结满了霜,眼睫毛上也有露水。尽管室外低温严寒,但刘长作为志愿者的内心却无比火热。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前来观看本场比赛。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请各位戴好口罩……”赛事主管将观众人数最多的区域交给刘长,这既是最大的信任,也是最大的挑战。
“志愿者,你好!我和我的朋友走散了,我现在找不到她,你可以帮帮我吗?”一天,一位观众和朋友走散了,焦急地找到刘长。
“您好!我可以帮您,您别着急!”刘长仔细询问,得知对方朋友手机已经关机,仅有的线索是一张其所在区域的环境照片。
通过辨识分析照片中的角度和距离等关键信息,刘长确定出大致位置,并迅速前往预判区域。依靠广播,刘长在大致区域找人。
不一会儿,一位女士举起手来。确认好双方信息后,刘长安排她们就近在看台相聚。
“谢谢你,志愿者同志!这么大的看台,没有你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太棒了!”两名观众对着刘长的“蓝色身影”,表达由衷的谢意。
从驻港兵到冬奥志愿者,虽是不同的身份,但刘长都拥有同一个信念——让青春在奉献服务中闪光。
(《人民周刊》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