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巍巍的太行山脉,经过古老的桑干河峡谷,在燕赵大地一路东进后,奔腾的2万吨重载列车将驶过最后一道“关口”——河北省秦皇岛开发区陈庄隧道。这里是大秦铁路最东端的“咽喉”,也是每日上百次列车的必经之处。
陈庄隧道自大秦铁路1992年二期工程开通以来,随着运营时间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养护的重点和难点地段。1月18日,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西工务段的一支隧道“听诊师”队伍在轨道车停稳后,戴上安全帽、护目镜,麻利地爬上了升降台,冒着阴冷刺骨的寒风,在零下10℃的低温环境下,开始用检查锤给隧道“把脉”。
“在日常检查中,存在着一些很难通过肉眼发现的病害,例如隧道衬砌空洞。”作业负责人李宏强说,“今天我们借助轨道车和隧道来个‘零距离’接触,通过人工敲击来排查。”
“当、当、当”,隧道里灰尘多、光线差,为了不遗漏问题点,“听诊师”们敲击隧道顶及隧道壁,检查锤在他们手中得心应手。隧道上附着的煤尘、沙砾纷纷掉落在他们的衣服上、脸上,随风灌进领口。
“不敢戴口罩,护目镜里一旦进了哈气,就看不清了,有的裂缝只有两毫米。”工长武继业用手抹了一把护目镜说,“‘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才能做好‘望闻问切’,辨别隧道的‘病症’。”
“听诊师”们的“四诊法”来自多年的摸索和总结。望,使用强光手电和望远镜观察细微;问,长、短检查锤分位置无盲区检查;闻,根据经验解读隧道“咚咚”“哒哒”等声响;切,从反馈到手上的震动中辨别问题发生位置。最终在脑海中快速形成敲击点内部影像。
“检查锤是我们用铁自制的,别看只有四五斤,但是比‘撸铁’有后劲。”青工冯旭说,整个“天窗”作业,他们要一直仰着头,连续敲击千次左右,因为节奏紧张,当时不会有什么感觉,但随后好几天脖子、胳膊和后背都会酸痛。
“李主任,这里声响不对,但是不明显。”青年大学生许立萌遇到了难题。李宏强走过去敲了敲,支起折叠梯,系好安全绳,背上手电,拿起短锤,爬上去仔细检查、敲击、测量后,他拿出喷漆,把问题点标记起来。
“这处是个不严重的空洞,但不能放任它发展成‘顽疾’,要做治疗方案,下周期进行‘手术’。”李宏强在记录本上详细的写下了位置、病害后说,“我们对待隧道要像医生治病救人一样,即不能‘漏诊’‘误诊’‘错诊’,‘治疗’更要及时有效。”
“滴答滴答”,秒针在一下一下地敲击声中飞转。“听诊师”们额头上开始冒汗,穿的棉大衣也慢慢黏在了身上,手指却冻得发僵发麻,但动作没有一丝迟缓。
12时,865米的隧道敲击检查圆满结束,“听诊师”们撤出了隧道。冬日暖阳下,一张张花脸相视而笑,发梢哈气凝结成的冰晶开始融化。(参与采写:张泽卿)
(原标题:给隧道“把脉祛病”的“听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