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馆是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场地,届时两个项目的世界顶级运动员将齐聚于此,展现各自的运动技艺。对制冰师刘永亮来说,为赛会制作高质量冰面,每一寸、每一层都需“精心雕琢”。“能看到世界顶级运动员在我制作的冰面上比赛,这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刘永亮说。
制冰是个精细工作
“制冰有什么难的,一泼水不就冻上了吗?”虽说刘永亮如今已经对制冰的各项工序和技术驾轻就熟,但在几年前刚接触这项工作时,他对制冰的认识还停留在“泼水成冰”的阶段。
2016年,经过5个月的严格培训,刘永亮爱上了制冰工作,也掌握了这门手艺的更多门道。“喷漆、冻水、控制冰温,每一步都需要极其精准的控制。”刘永亮说,“水的用量,洒水方式,冰面的厚度,画线的准确性,甚至浇冰车的行走路线,以及水箱内的水量,都有严格的要求。”
“北京冬奥会时,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用同一块场地。两个项目的画线以及对冰的厚度、温度要求都不一样。”谈起工作,刘永亮滔滔不绝。他说,制冰师制作出高质量的冰面,才能保证运动员有更精彩的发挥。
2021年12月中旬,刘永亮作为制冰团队的一员,来到首都体育馆开始制冰准备工作。每天早上七八点到达场地,忙的时候晚上九十点才收工。2022年1月4日,首都体育馆的冬奥会制冰工作正式开启,和一起工作的外国专家交流技艺,按时交付高质量的冰面,是刘永亮和团队接下来的任务。
在不断挑战中成长
39岁的刘永亮能够成为北京冬奥会的制冰师,得益于他身上那股刻苦好学的劲头。
他曾是首钢运输部负责铁路运输铁水的调车员,2010年首钢老厂区停产后,刘永亮选择留守,负责看护设备。此后一段时间,施工安全、物业管理都曾成为他的工作。2016年,一张制冰学习报名表摆在他的面前。
“当时我对制冰工作很感兴趣,毕竟技多不压身嘛,我这人也好学。”于是,刘永亮投身于新的领域。然而,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学起来并不轻松,除了一道道繁琐的工序,还有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比如,需要对制冰机组进行了解,要不然就无法控制冰温。”刘永亮说,为了更好地了解机组,他一有时间便去厂家观看并参与设备维修保养的全套流程。
2019年4月,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甲级B组比赛在首钢园冰球馆开赛。这项国际A类赛事是刘永亮和他所在的团队首次独立完成比赛场地的制冰工作。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以前都是给老师傅打下手,浇浇水、喷喷漆、画画线什么的,或者是施工团队交付场地,他们制作好了我们接收。”刘永亮说,“那回一接手便是世界大赛,在那之前还没有全程独立制冰的经验,当时非常紧张。”
刘永亮和8名同事组成的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研究了国际冰球联合会关于场地方面的规则,最终制作出一块高质量的冰面,即便是复杂的场地画线,也和规则要求分毫不差,获得了参赛各方的好评,团队也收获了制冰的经验。
参与冬奥非常自豪
几年的制冰实践下来,刘永亮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亲自动手,才能在实践中一步步积累经验。比如这一次冰出问题了,找到原因之后下一次再改进制冰方法。”
首钢园运动中心拥有冰球、冰壶、花样滑冰以及短道速滑训练场馆国家队训练用冰4块冰面,除承办各类赛事之外,有时还会接待转训的各队运动员。“冰面一化一冻,每年都要好几次,我们从中既掌握了相关技能,又锻炼了队伍。”刘永亮说,算上自己,首钢园制冰团队有4名制冰师参与了北京冬奥会的制冰工作。
刘永亮介绍,几年前,国内只有几个冰上训练基地配备制冰师,“以前冰场少,可能每天也就开冰车上去清一次冰,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让刘永亮对行业前景非常看好。“随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全国各地的冰场数量越来越多,制冰师这一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刘永亮说。
眼下,刘永亮正在为冬奥会忙碌着。“能参与冬奥会的制冰工作,我感到无比骄傲!如果中国运动员能够在我制作的冰面上取得好成绩,那我就更高兴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