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耦合发展

陈云坤    2022-12-19 17:37:31    农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根本。当前,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校肩负的使命更为艰巨,要发挥多重优势,力争更大作为。

 

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耦合现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和财政资源保障,还需要多样化的社会资源,支撑乡村产业转型、乡村基础设施科学管理、乡村文化繁荣等。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切实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提升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水平。

人才培养规划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是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包括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队伍建设、优势特色凝练等,都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乡村振兴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方向主动对标乡村建设实践,重点围绕农业技术、农村发展、文化旅游等方向进行学科专业建设,通过开通网络课堂、举办农技论坛、开发服务三农数据库,拓宽线上教育教学资源。

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建立乡土认同,厚植文化,筑牢乡村振兴“精神家园”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最深层次的举措。面向大学生发展大众文化、开展大众教育,让大学生有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的人生发展心态和就业创业选择。

 

高校协作共建实现科研深度融合

在贵州省教育厅指导下,贵州高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落户安顺学院。中心打破校际藩篱,实现资源共享,汇聚全省高校智慧,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依托智库平台,举办高端学术论坛探讨乡村振兴策略。中心通过主办高端学术论坛,汇集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实践基地和高校共同探讨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的创新理念。

依托人才团队,加大社会服务力度。贵州大学《科技赋能助力黔茶飘香》荣获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铜仁学院开展了“百名教授博士助力乡村振兴下基层”实践活动。遵义医科大学利用党建结对帮扶、助力贵州正安县乡村振兴。贵阳学院举办了“贵州食用菌产业采后保鲜与加工发展技术”学术沙龙,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依托学科专业优势,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通过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上下功夫,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开展实践活动,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开展各类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并以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振兴,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首发“新时代贵州乡村振兴标准”,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高素质农民试点示范培训等。

 

对高校人才培养耦合乡村振兴人才的思考

发挥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优势,整合贵州省高校力量。中心既加强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研究,又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既加强实地调查研究,广泛深入乡村、深入群众了解实情,又总结特色案例和先进典型,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同时发挥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推动围绕涉农重大问题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与交流。

发挥重点学科优势,为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支撑。以乡村振兴现实问题为导向,优化相关专业的学科定位;以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为目标,培育相关专业的人才队伍,尤其要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新农人”。

发挥社会服务优势,为各层次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支撑。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分类实施基层干部乡村治理专题培训,依托博士服务团、专家工作站、师生实践团,分类推进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全面提升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水平。

以多种形式育人,培育乡土人才。“项目育人”走向应用,通过项目式教学实现课程内容吸引学生参与相关教学、科研或社会服务项目。“社会育人”校外发力,从社会及高校系统自身“精英化”思维中走出来,呼吁县域农村做好人才“向下流动”的舆论引导与价值引导。“二课育人”培根铸魂,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主题的第二课堂推动具有专业性、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的“二课育人”体系建设。(作者系贵州安顺学院院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加强社区“微治理”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