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这对我们探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减碳目标的路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但对于减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存在许多误区。如不少地区为实现减排目标,动用限额、罚款等行政规制手段,有些甚至通过控制工业发展速度来减排。另外,社会上普遍的刻板印象是,一直把环境污染和大城市病联系在一起,认为大城市人口集聚会带来污染和高能耗。
实际上,发展和减排并不矛盾。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度提高有利于降低单位GDP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人口集聚会使城市排污产生规模效应,排污治污效率更高,进而减少人均排污量和单位GDP排污量。且人口规模更大的城市会发生产业结构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结构转型,而服务业比较环境友好,这样就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单位GDP排放降低。我曾有研究显示,城市人口规模和各种排污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不强。
如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探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减碳目标的路径,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要实现发展和减排的双赢,还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双碳目标是全国来看的,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都要从全国角度来衡量。”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生产要素向高生产效率地区集聚,既可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又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由于自然条件、制度和政策导向等不同,不同区域存在生产效率的差别,而且劳动生产率更高的地区,也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更低的单位GDP能耗),因此,中国的要素和产品市场存在区域分割,不利于地区间实现人均GDP上的“平衡发展”,也加剧了经济发展和减排的矛盾。
双碳目标要从全国角度来衡量,畅通国内大循环,经济活动和人口向劳动生产率更高和单位GDP能耗更低的地区集聚,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和单位能耗下降的多赢,使中国经济“在集聚中减碳”。在中国转型时期的体制、政策背景下,如果政策因素阻碍了要素和商品的国内大循环,会影响产业结构、规模经济效应和地区间的资源再配置。对于具有排放和经济发展规模效应的地区,如果资源再配置的效应被阻碍,则不利于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也不利于降低单位GDP的排放。
如果能够克服地区间生产要素配置的障碍,则可以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情况下兼顾经济集聚和减碳目标的实现。我和奚锡灿、钟粤俊最近的研究基于空间一般均衡的结构式量化分析方法,估计了集聚与减排的关系,探究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环境效应。研究的确证实,要素和产品市场在区域间分割会导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和经济发展不充分。反之,如果畅通国内大循环,将促使要素向高生产率和高能源效率地区集聚,能够大幅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并改善总体的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是一个兼顾全局和多维发展目标的大国,经济发展和减碳都是重要的。为此,需要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进一步破除商品和要素跨地区配置障碍,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统一大市场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者: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