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拥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与把握历史主动

2022-12-09 19:30:05    中国社会科学网

思想力量激扬奋进力量,理论主动才能把握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一思想武器,是我们凝聚奋进伟力、把握历史主动、夺取新的更大胜利的先手棋和关键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推动一系列重大工作,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体现真理的魄力和把握历史主动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成功结合已经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具有巨大真理魄力和强大生命力,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思想之旗、实践之道。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在总结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之上创立的,列宁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是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之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已经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过猛烈抨击,表达过对变革社会和构建新社会的设想。然而,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的,他们的理论要么仅仅停留于抽象的道德批判、要么诉诸情感表达,根本不具备变革社会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以往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划清界限,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科学社会理论之一。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分析人类社会并阐明剥削制度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并指出正像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这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一般规律源于对特殊规律的具体把握,同时一般规律只有回到具体的历史实践之中才能具有现实意义。对马克思主义来说,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于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为人类的普遍解放,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现实指引。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是国际共产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更加绚丽华章的重要思想武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历史大势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主要立场观点没有过时,加之资本主义丧钟还未敲响,都需要我们透过复杂的社会关系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谋划好每一历史阶段中的大势、大局、大事,才能真正掌握历史主动,发挥好历史主动。

马克思主义首创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出发点。在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出场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了维护少数统治阶级利益并为其剥削做辩护。马克思第一次旗帜鲜明地立足于人民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边,致力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立于人类社会价值理念的道义制高点,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所认同,而且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许和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来认识世界、探索规律,以实践的主动精神将理论的力量真正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使“批判的武器”真正发挥出改造人民生活、改变人民历史命运的作用。与此同时,“理论的武器”通过不断地付诸实践、接受实践检验,也实现了理论的进一步飞跃。从历史上看,列宁坚持实践的观点,不但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最终胜利;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忽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导致修正主义的产生。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斗争时期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不但发展了实践的认识论,而且还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同志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创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历史证明,实践的观点坚持与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不动摇。只有坚信一切重大的社会理论问题,都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正确理解和恰当解决,通过历史性的革命实践活动不断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坚定、越走越主动。

马克思主义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开放的理论。面向实践,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墨守成规、思想僵化,因为教条式说教根本不可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不仅会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而且也会使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失去生命力和说服力。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者始终立足于时代的发展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革新,坚持倾听时代的声音,反映时代的要求,不断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积极的自我扬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我们要突破前人理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理论。坚持用马克思开放性视角去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才能让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彰显出更加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以及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用好理论“武器”更好把握历史的主动

拥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发挥理论的“武器”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拥有并非意味着掌握,理论只有被掌握,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变成物质力量,真正发挥出把握历史主动、指导实践的积极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主动拥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事业,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实践的结合点、发展的契合点,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事实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拥有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才能救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使命也落在了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从此中国革命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拓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根植中国大地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作用。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武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理论上不断取得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历史形势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时代课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党深刻认识到,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的先进,是最彻底的先进;思想的主动,是最大的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围绕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着眼当代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的时代背景,立足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锐意进取、励精图治,以新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不懈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实现的伟大飞跃都已证明,我们党只有主动拥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就能不断增强创造力、向心力、战斗力,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形成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从而才能把握新时代中国的历史主动。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所相伴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使命和历史任务。从历史上看,每当社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就会产生新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新需要若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这就通常产生新矛盾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性要求,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要主动拥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加强理论总结,进行理论创新,并用以指导实践,进而产生新思想、新办法、新方案乃至新的设计安排与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才能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主动。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目的是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教条式的、本本式的学习都是误读的表现。拥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首先要重点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实质。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考验。光明前景与严峻考验并存,完整、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要义,将其客观灵活地运用于中国实践,作出符合时代的新的理论阐释和方法指导,对于我们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更加主动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今天,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始终不渝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洞察时代大势,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主动。理论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新的基础性工作,但理论研究绝不能局限于句读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因此说,理论研究必须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从当代实践的需要出发,面向现实,寻找回答当代实践问题的答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社会矛盾运动的集中体现,它既表征着不同时代的历史特点,又蕴含着推动历史进步的关键。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或是害怕问题、回避问题、甚至掩盖问题,就不能有效破解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这不仅难有光明前景,甚至会开历史的倒车。我们只有倾听问题、直面问题,概括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加强理论总结,进行理论创新,并将其用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时代的前进,促进历史的发展。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命脉,是发展中华文明、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根基和不竭动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实质是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新,以指导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而牢牢把握住新时代的历史主动。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方法论。一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这是推进结合的关键所在。二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是推进结合的根本所在。就“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而言,其意味着要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共同观念之中,成为须臾不可缺失的深沉的价值认同。这就启示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必须要在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性契合性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吸取、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同时又赋予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新的活力和新的内容,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灵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

作者:张树德、王会方(军事科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设施农业:怎么看待,如何发展
下一篇:激活“数字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