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而打造坚强组织体系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党员管理,提高党员质量。《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专设一章要求“基层党组织应当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对外出6个月以上并且没有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应当保持经常联系,跟进做好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等工作”。流动党员管理是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基层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主动识变,寻找不足
新时代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流动党员组织建立、活动开展、作用发挥、动向掌握等四个方面。
具体说来,一是在建立流动党员组织工作上。按照党章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现实中部分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建设效果会因为所在单位或地区党员数量不足,或者从事教育管理的党务工作人员配备不及时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在开展流动党员活动工作上。流动党员工作地、居住地不固定,其工作和活动时间做不到整齐划一,以往那种在指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过组织生活的活动方式与如今流动党员的活动特点具有一定冲突。三是在发挥流动党员作用工作上。流动党员把党的使命宗旨放在心上,对党的事业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但有时会因为相应的活动平台和载体建设不完善,流动党员通过适当的渠道来奉献社会、报效家乡的行为存在一定限制。四是在掌握流动党员动向工作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就业机会的多样化使得党员的流动速度和流动频率也在不断加快,流动性的提高使得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往往难以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个人去向。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应当科学应变、积极作为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思路、新路径,以现实问题为靶子,切实用好“四维之力”来“对症下药”,进而开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是组织之维。要创新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党员流向哪里、集中在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在哪里”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紧贴需求,灵活选用单独建、联合建、依托建等多种方式,在重点领域、重要行业、关键企业流动党员队伍中单独或联合组建一批党组织,让流动党员在哪都能找到“家”,投入组织的怀抱。同时还要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讲政治、懂管理、知党务的流动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形成“头雁效应”。二是服务之维。寓教育管理于服务当中,结合流动党员工作生活实际状况,不拘泥于传统党组织活动方式,牢牢树立创新和服务两大理念,以解决流动党员忧心、担心、操心和跟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为突破口,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普法教育,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指导、权益保障、子女教育等各类帮助,同时也可以推荐政治表现良好、道德品行出众、模范遵守法律、热衷社会公益、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流动党员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的后备人选。三是制度之维。要着力推进关于流动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相关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明确流动党支部在党员思想引导、解疑释惑、平台的具体工作职责,要指派专人负责经常跟流动党员谈心谈话,了解思想动态,及时把党的声音和先锋模范的事迹传递到流动党员一线。对于在工作岗位、社会公益、家乡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流动党员要及时进行表彰。四是技术之维。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实时动态管理,及时掌握流动党员去向,过好党内民主生活和组织生活,是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好形式、好办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党建”方式,本着简便易懂的原则搭建统一的信息化应用平台,让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关系所在党组织能够对流动党员的活动轨迹掌握一手资料,真正实现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进而极大地提高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效率。(徐正全、强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