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乡村振兴既要重建设也要会经营

2022-12-06 19:23:54    北京日报客户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是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部分地区尚存在“重输血轻造血”、“重建设轻经营”,乡村“颜值”尚未转化为乡村“价值”、美丽乡村尚未转变成美丽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推动由乡村建设向乡村经营转变,统筹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错位发展与抱团发展、企业资本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将乡村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统筹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乡村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沛的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美丽乡村“拔地而生”。但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还需要转化治理理念,做到既要有“颜值”也要有“价值”。一是要坚定不移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个农村的“金饭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扩大绿色空间规模,实施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用“各美其美”打造个体,用“美美与共”连线成片,推进绿水青山与村落人家交相辉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二是要树立经营生态的理念,着力畅通“两山”转化渠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不断提高生态资本“变现”能力。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生态+”“+生态”,提供有机农产品、农耕文化体验、生态宜居、休闲养生旅游等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把农村的生态价值释放出来,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三是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配套制度,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刚性约束,依法严惩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和滥用农村生态资源的违法行为,完善农村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培育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倡导并树立健康生活、低碳生活理念。

统筹处理好错位发展与抱团发展的关系。现在乡村的产业和价值已不仅仅局限在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农民居住生活,还体现在生态涵养、景观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研学教育等多个方面。乡村的发展更不是“千村一面”,而是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经营乡村要立足乡村历史人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尊重差异、因地制宜、因需制宜,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乡村特色与比较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一是要坚持产村融合,把乡村经营的思路纳入到乡村建设全过程,注重将乡村前期建设与后期经营紧密结合,科学谋划村庄发展定位,提高设施建设、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村庄治理等工作的针对性,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资源转化和价值变现;二是要强化区域统筹,推进产业链的细分与合作,找准在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推动乡村由竞争走向竞合,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构建“错位竞争、点面联动、优势互补”的联动发展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联合体;三是要注重对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推动非遗、旅游、民俗、美食、商品、民宿、康养等资源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让文化“站起来”“活起来”,并变为独有的乡愁记忆,为乡村发展注入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统筹处理好企业资本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农民增收是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乡村经营一头连着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企业和资本。要把握好度,坚持让农民成为主体和最大受益者,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是要注重运用市场思维、依靠市场手段推动乡村经营,加强引导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引进专业团队、吸纳社会资本参股等多元化方式,提高乡村经济经营管理水平和资产收益率;二是要建立健全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互动“共赢”机制,在“联得上”方面下足功夫,通过股份联结、服务联结、劳务联结、租赁联结等方式,将运营企业、村集体、农民等多方力量紧密联结在一起,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就地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参与意愿、技能技术,引导农民利用乡村资源产生经济效益,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作者:李志刚(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党委书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树牢群众观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两位老兵“王和满”的故事

两位老兵“王和满”的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