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扩大内需和促进共同富裕,植根于中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伟大成就基础之上,是百年大变局下党和政府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的主动选择,是新时代党和政府重要的使命担当。全力扩大内需和促进共同富裕,二者互为犄角,协力并进,统一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理解扩大内需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实现两大战略高效协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内在逻辑
首先,扩大内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全力扩大内需,充分发挥国内市场超大规模优势,激发内部需求潜力,提升内部需求层次,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基点。新形势、新阶段和新格局下全力扩大内需具有丰富的内容。一是全面扩大内部需求规模,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靠外需保持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大国经济稳定的基石。二是改善内部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动能转化。要提升家庭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提升政府投资的效率和公共服务效能,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尤其是促进民间投资。三是提高内部需求层次,引致供给创造优质产品和服务,通过需求牵引供给,推动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社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多样性。
其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充分物质条件。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物质和精神都富裕。共同富裕不追求结果的绝对平等,而是要求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全体人民达到相对均富状态。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赖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支撑共同富裕的物质产品和优质服务;通过高质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发展模式,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力扩大内需,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从而创造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物质财富来促进共同富裕。无论是家庭居民的消费需求提升,还是政府投资形成的优质公共品,都构成了人们更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来源。
最后,共同富裕为扩大内需提供内生动力和方向指引。一方面,逐渐缩小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居民收入差异,不断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可以提升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从而有效扩大居民消费规模,推动社会生产再循环。另一方面,在共同富裕导向下,对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更高的要求。政府投资要更加重视提供优质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投资效能;企业投资要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生产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产品。
实现路径
实现扩大内需和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协同,依赖于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和市场主体组成一个平衡协同有序的经济生态系统,以及全面贯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一,维持经济持续增长,为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石。要继续做大经济蛋糕,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为收入再分配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经济增长是促进充分就业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条件,是政府行使资源配置职能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没有经济持续增长,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就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
第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为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提供衔接桥梁。调整收入在政府与社会、资本与劳动,以及各群体之间的分配比例。通过税制改革、政府支出政策调整,逐步降低社会整体税负,增加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通过长期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相互协调的分配体系,将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凝聚社会各阶层的民心民力。
第三,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提供公共保障。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不必要干预,将政府支出重心转向公共服务领域。要压降政府非必要行政支出,避免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要着力发展好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事业,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速医疗体系改革,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深化养老事业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条件,为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促进要素资源流通,为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提供统一市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除制约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自由流通的障碍,提升经济循环效率。进一步推动户籍改革,消除身份歧视,促进社会阶层流动,降低阶层固化风险。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完善竞争政策和反垄断制度,保护财产权,弘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规范资本扩张边界,引导资本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发展。
第五,落实微观主体责任,为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提供充沛活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提升国有企业的企业治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和产品创新水平,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逐步提升国有企业经营利润的上缴比例,为公共财政扩充收入来源。坚决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生产组织和就业吸纳方面的优势,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盘。
政策选择
实现扩大内需和促进共同富裕战略协同,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遵循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原则进行制度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和长期建设。
财政税收政策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作用,深化税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政府投资制度和债务管理体系。在总结前期减税降费经验基础上,探索减税降费的规范化和常态化机制;优化个人所得税,调整税率大小和累进区间,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试点工作,探索开征遗产税,构建地方财源税收长效机制。优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健全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匹配地方财力和支出责任,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政府投资的科学决策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大力降低融资成本,保证地方财政可持续。
货币金融政策方面,要在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基础上,保持货币供给合理增速,为扩大内需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创新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的精准性。综合应用货币、利率和信贷政策,促进资金在家庭、企业和政府各部门间合理配置,满足家庭消费和购房的合理资金需求,缓解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避免信贷资源向政府部门过度集中。推动数字金融、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继续丰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大金融服务弱势群体覆盖面。要平衡好金融深化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全面提升金融监管水平;要加强财政金融协同,共同助力扩大内需和促进共同富裕。
产业竞争政策方面,要平衡用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支持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绿色低碳的产业优先发展,实现供给需求相互促进,同时也要坚持竞争中性原则,努力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和商品销售方面拥有平等的机会。短期内的产业政策可与消费补贴等刺激内需政策相结合,长期内的产业政策应主要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来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将竞争中性原则和反垄断政策相结合,激活中小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意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绩效管理导向下的中国政府成本体系研究”(20&ZD1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昊(温州商学院金融贸易学院);陈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