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历史自信底蕴和历史主动精神

汪建新    2022-11-18 17:31:30    学习时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篇部分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明确要求。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历史自信底蕴和历史主动精神,有助于我们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深刻领悟总结十年伟大变革所体现的历史自信底蕴
  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他指出:“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就要从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2022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
  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全面分析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为适应新时代新征程而提出新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在不断把握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中形成的,已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意义在于为坚定“四个自信”奠定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接续奋斗提供深邃的历史启迪。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位高远、视野宏阔、总揽全局、深邃精辟、气势恢宏。报告通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有的历史自信底蕴和底气。
  大会主题旗帜鲜明,贯穿始终。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郑重提出大会的主题,旗帜鲜明地向党内党外、国内国外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继续前进。
  伟大变革惊天动地,成就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概括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工作,把重点放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上。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强调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利于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刻认识,增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意志和斗志。
  三件大事内涵深厚,彪炳史册。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十年来经历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
  第二个答案掷地有声,成效显著。1945年7月,毛泽东以“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疑问,史称“窑洞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两个答案”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辩证统一,为我们党成功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
  “两个结合”思想深邃,生机勃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论断写进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作了深入阐发。“两个结合”不仅深刻揭示了我们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所在,也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必由之路引领胜利,弥足珍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五个必由之路”,是基于新时代十年实践经验的理论创新成果,同党的百年奋斗积累的“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一脉相承,是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论断和根本遵循。
  深刻领悟擘画未来宏伟蓝图所激扬的历史主动精神
  坚定历史自信,是为了焕发出旺盛的历史主动热情,激发出承接过往、把握当下、开辟未来的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2021年12月3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乘势而上,砥砺前行,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把“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第一专题开篇,充分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政治自觉和坚定清醒。
  历史主动,是一个民族和政党自觉顺应历史发展、尊重历史规律,积极洞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强烈使命担当和不畏万难的精神气质。历史自信为历史主动奠定了信念基础,历史主动夯实了历史自信的精神基石。
    对百年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昂扬的历史主动精神,全面部署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三个务必”语重心长,令人警醒。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是对“进京赶考”的积极心态和思想准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警自励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是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要求。
  “六个坚持”根本遵循,持续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重大原则举旗定向,充满底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对党和人民奋进历程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为新时代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
  强国路径特征鲜明,前程似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突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分两步走战略清晰,任务具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设定奋斗目标时指出:“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从八个方面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搞好这五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首要任务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团结奋斗精神标识,催人奋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奋斗”是一个重要关键词。在以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更多强调的是努力奋斗、不懈奋斗。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大会主题中强调团结奋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显著的精神标识。在新征程上,目标的宏伟性、任务的艰巨性、形势的复杂性要求我们持续团结奋斗,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一级巡视员、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