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就是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经济发展必然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
质和量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质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是从经济效率的视角来观察分析的;而量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总量、速度,主要是从经济规模的视角来进行核算分析的。这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事实上,没有量的增长,就不能为经济运行托底;没有质的提升,就不可能让经济发展更有效率。
辩证认识、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党始终坚持在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经济目标时,将提高发展质量作为重要前提。但在实践中,也曾出现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的偏向,导致效益低下、环境破坏等问题,教训值得铭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21年的中国GDP总量已经突破了114万亿元,经济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大幅提高,已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国环境、资源、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承载力面临极大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的提升遭遇瓶颈,传统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走集约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国际形势看,我国同样需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新冠疫情带来的风险仍不容小觑,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大的逆风和回头浪。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亟需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在做大经济规模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唯有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才能真正稳得住、可持续,国家发展才能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当然,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说量的扩张不重要,而是要继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我国人均GDP刚刚突破一万美元,必须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维持一定的增长率才能巩固发展成果。鉴于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我国需要保持合理增长速度。应该认识到,实现量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做好“六稳”“六保”任务,只有把经济蛋糕越做越大,才能在当前形势下守住经济稳定运行的底线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量的扩张,而是要更有效率、更高水平的量的增长,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经济发展必然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
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内涵
实现中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
推动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现有的生产要素条件下,如何用技术创新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推动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相得益彰,才能持续健康、行稳致远。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十分突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条件不同,发展的程度不尽相同,如何实现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中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协调发展任务繁重,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协调。
推动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不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能够积聚新的发展动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是要尽快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
推动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我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等盛行,经济开放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推动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以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当前,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更加广泛并且日益多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
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这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当今国际形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形势任务,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都作为
成都作为超大型国家中心城市,理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创新位居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成都要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导向构建创新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引领、“一核四区”为主体的重大创新空间,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作用,大力培育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强市、科创强市和全国创新人才高地。
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部署的国家战略,是成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新形势下,成都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与重庆等周边城市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成都需要有序实施重点片区项目集群攻坚大会战、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对成都的重要期待。新的发展阶段,成都要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发展光伏、锂电等绿色低碳优势制造业和绿色金融、绿色认证等碳中和服务业,加快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强化清洁能源供给与安全保障,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助力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都作为西部开放城市,要全方位增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能级,加快建设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开放通道,推动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协同开放,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四川),积极参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定推动国企市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共享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成都要坚持全心全意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多措并举增加住房有效供给,聚焦“一老一小”构建全龄友好社会,全面提高健康成都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幸福美好公园社区建设,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统筹发展和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决守住城市安全发展底线。要强化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持续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探索建立适应超大城市运行发展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此外,要积极应对生物、网络、数据、能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风险挑战,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作者:周跃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