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蕴

2022-11-08 17:13:29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这既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性创新与发展,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性宣示与宣告,具有深邃的思想意义和深厚的哲学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体论意蕴。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民族选择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自身的社会历史条件,寻找一条符合本国家、本民族发展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正如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道路。从本质来讲,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客观历史存在,具有两个不同于传统现代化的自我规定性: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扎根中华文明沃土的、立足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现代化。这种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论意蕴。从价值目标看,现代化的价值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是集合的、不是片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是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中国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人民的,以为了人民为依据、以依靠人民为动力、以造福人民为目标,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探索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总结了现代化的宝贵经验,科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本质要求、中国特色、价值目标、战略安排、重大原则、重点任务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从认识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认识迷雾,以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发展了现代化理论;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思维定式,提倡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超越了“文明冲突论”的理论范式,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零和博弈论”冷战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理论到实践、从思维到话语,中国式现代化为破解现代社会发展难题、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意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方法创新的结果,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过程的科学总结,又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中国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把走自己的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坚持尊重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真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作者:蔡文成(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面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下一篇: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