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习近平经济思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回答了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全球化规律的认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论述,可从七个方面进行理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论述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全球化之下世界市场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作出新的进一步概括,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市场的理论。从中国自身实践来看,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就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勇敢迈向世界市场是正确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习近平经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运用于国际层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当今时代国际层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理念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对国际体系的独特认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胞物与”“立己达人”等理念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传统文化支撑,而“以和为贵”“睦邻友邦”“化干戈为玉帛”等理念更是展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和平与和谐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论述,突出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文明交流互鉴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功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好地让世界读懂中国,从而大大提升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
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同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经济思想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时代发展的潮流,反映了人类和平发展、包容发展、平等发展、共同发展的时代心声,不仅深化了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现实问题,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犹如空气和阳光;发展是各国的第一要务,是增进人类福祉的重要前提;公平、正义是国际秩序的基石,事关国际关系的道义基础;民主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自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断前进,必将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应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应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全球经济治理的行动指南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极大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带动了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助力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轨道,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中全球问题的积累,对全球经济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指引下,全球经济治理要抓住以下重点: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巩固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合作;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
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逻辑
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我为主,用改革开放和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开放的动力,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这些重要论述阐释了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实践逻辑。
要看到,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我们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更加从容和自信地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负责任大国的时代使命
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这为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承担应尽责任和义务提供了指引。
正确义利观凝练着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发展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丰富着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深刻内涵。在道义层面,正确义利观反映了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履行国际责任、维护各国平等地位、反对霸权主义等主张,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国际道义基础。在利益层面,正确义利观倡导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反对赢者通吃、零和博弈。正确义利观尤其强调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中要“以义为先”“多予少取”,展现了中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
同时,中国积极为全球应对发展和安全挑战提供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弥补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了方法路径。
中国特色与全球意义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引领未来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方面,在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在中国的实践进程中,已经发生并仍在持续的很多现象难以从西方理论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作出原创性的回答。习近平经济思想充分挖掘中国经验对理论创新的重大价值,全面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所贡献的中国方案具备显著的全球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面临新的调整,理念上应该更加注重开放包容,方向上应该更加注重普惠平衡,效应上应该更加注重公正共赢”。这为其他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贡献了中国经验,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张宇燕、徐秀军、田旭、冯维江(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