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要在深刻领会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以下几对关系。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推动文化建设需要正确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对精神文明有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物质生存方式的始因作用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文化建设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内核。只有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通过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思想保障,走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文化建设始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向,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推动文化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站稳阶级立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当代价值、世界意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和力量之源,加强和推动文化建设。
文化软实力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事关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大问题,理应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夯实文化软实力根基,关键在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直接体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彰显,是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根本的东西。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在筑牢中华文化“根”与“魂”的基础上,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推动文化建设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基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其中优秀的文艺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涵盖了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等文艺类型,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我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还能领略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万千气象,获得精神、思想、知识的全面提升。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将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结合起来,高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同时,在文艺创作中坚决抵制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充分发挥文艺提升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建设的功能。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性等特点,反映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则具有显著的经济特征,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虽然在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各具特点,但它们仍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是领导核心的一致性。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根本立场的一致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价值遵循的一致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遵循,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助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建设文化强国,发挥好文化建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汇聚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耿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