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光荣使命,需要在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时代要求创新学术话语
人类社会承载着两个世界发展的负荷,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毛泽东同志曾用简约形式把生产斗争知识归为自然科学,把阶级斗争知识归为社会科学,指出“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根据这一重要论断,可以把哲学社会科学理解为人们认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门科学。世界变化无穷,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事物都在不断演化发展,人类社会在适应世界变化中演绎前进的历史。考古学知识帮助人们了解到,远古时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现代人存在天壤之别。就中国而言,中华民族在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虽然根系一脉,但每个时代人们生存发展的状况都大不一样。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在世界的不断变化中形成求解的问题并作出学理的回应。
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世界从来就是矛盾的变化体。一方面,不断发展的历史推动世界进步,物质和精神活动创造的人类文明带给世界进步的福音。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又会给世界带来动荡不安的困扰。面对这样一个矛盾体,人们为寻求与世界的和谐,需要对自我、对社会进行研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智慧启迪,从而在世界的千变万化中形成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
当今时代世界变化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前所未有。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成为时代发展的符号。广袤的世界被联结成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整体。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自身的发展既着眼本国,又关切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努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为解决中国和世界发展难题作出贡献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伟大奇迹、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智慧和经验,构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宝藏,为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提供了丰富学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亟须围绕党和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为回答和解决世界发展、人类发展的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努力提高学术话语创新能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
为治国理政提供学理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两层重要含义。一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学术研究,自觉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想指南。二是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体性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创新与党的理论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又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如果只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就难以拿出创新的学术成果。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就必须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研究准、研究深、研究透,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家、政党、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问题。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门类较为齐全,学科布局中既有世界共通的专业学科,也有体现中国国情的特色学科。无论哲学社会科学哪个门类的学科,都应当树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学理支撑的意识,在学术研究中做出服务国家、报效社会、有益人民的作为。
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取得的成就十分辉煌,积累的经验非常丰富。国内外都有一个共识,要读懂中国就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而要读懂中国共产党,就需要了解党是怎样治国理政的。对党治国理政的实践逻辑和经验创造进行学理阐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术话语创新努力的方向。
让世界认识中国,就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国际国内许多场合发表重要讲话,通过讲中国故事的形式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目标和途径,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概念和思想观点,创新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为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学术场域,开辟了巨大的创新空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自觉以深入研究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为学术动力,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提供强大学理支撑。
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深化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其中,话语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原创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科和学术的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提出观点、论述思想、得出结论,从而形成学术话语的表达。学术话语在学术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构建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必须夯实学术话语这个基础。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向世界展示中国学术、贡献中国智慧,关键是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加强融通古今中外资源,尤其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不断提高学术话语创新能力,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把握发展规律,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发挥中华民族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在学术话语创新上的独特优势,从理论概念、学术范式、研究进路等方面不断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创新。二是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政治话语学理化、学术话语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以及话语体系建设机制化,彰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自信和学术底气。三是积极汲取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学习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过程中,继续加强分析和鉴别,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体现“开放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勇于担当职责使命,不断提高学术话语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作者: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