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正在转型的社会结构对治理提出新要求

2022-09-20 18:12:49    北京日报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社会从传统代际关系逐步形成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型代际关系。这种新型代际关系由于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改变着传统乡土社会“长老统治”形成的社会构架,人们不能再用过去那种简单的“乡土社会”思维来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

互联网基础上社会扁平化趋势已经在形成:人们在互联网基础上处理各种公共事务、社会事务、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等,进行交流交往交融。基层组织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治理平台与居民建立广泛的联系,随着平台不断升级,网络化会不断扩大。这样,原来赖以交流的面对面方式会相对减少。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极大地降低了网络内容创作生产与传播的门槛,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生活、表达观点、抒发情绪。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县域基层政府与人民的互动渠道更加丰富,互动方式更加多元,增进了基层政府与民众的网络连接和情感交流。互联网平台下沉带来了基层草根力量的崛起,网络内容的人员聚合与话题分化同时进行,既给网络文化生活和网络内容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也给网络内容治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移动互联网用户和众多的互联网技术手段,诸如微信、微博、游戏等,它们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一部分,也使中国社会随着互联网发生深刻变化而变化。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这就要求各个部门能够通过链接,建设数据平台,优化决策机制,使政府决策更加优化,实现资源更好配置,打破部门之间的数字鸿沟,最终走向平台化,实现生态互联,提高组织效率,通过数据系统量化责任、完善激励机制,实现组织创新。眼下,各地正在积极推进智慧技术的应用,建设各种服务平台、治理平台,这是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将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行政管理框架和行政管理方式,逐步推动社会向扁平化转型,形成新的社会结构。

庞大的网民基数、各类服务和治理平台,以及社区居民纵横交错的互联网、朋友圈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可以贡献意见,人人可以表达思想的社会发展格局、社会结构的新形态。各类平台、朋友圈已经将社会成员连接起来形成了庞大的社会网络,他们的意愿、思想、参与已经在互联网中得到了表达,关键是现有的管理机构、管理部门如何把这些民意、要求加以整理,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使社会建设、政府管理在平台上形成良性互动,使问题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

随着平台升级,网络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范围和规模会越来越大,我们寄希望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和政务平台的建立,这样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建设全国算力枢纽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平台,这些工作非常重要,对数据管理和社会治理都将会产生深刻影响,对形成全国统一的、扁平化的社会结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种社会结构对治理的要求:一是法治。把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使全体居民严格守法,依法办事;基层干部恪守职责,依法履职。在法律的框架内,管好社会,管好自己。二是提高基层干部和居民的人文素质。随着数字化转型和在这种转型中形成的社会结构、政府治理结构,数字化改革会很快提上议程,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在信息化、智慧化基础上的扁平化社会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三是建设基层社会,形成人们共同的生活、共同的价值。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认真研究,仔细谋划,把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一方面形成有序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使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大大提高,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四是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工作的部署,把人民群众生活搞好,把社会建设好,只有这样,社会建设才会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丁元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完善制度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