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意蕴与实现路径

汪青松    2022-09-06 19:17:28    经济日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内涵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进入新时代,国家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反映了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基础上人民生活需要的升级。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特征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主体的人民性、内容的全面性、品质的美好性。

彰显人民性。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体现全面性。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的需要也趋向全面化。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让人民更多更好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成果,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展现美好性。从生活品质视域看,人民向往满意、舒适、健康、快乐、和谐的美好生活。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转变为现实,要让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创造共建共享共富的美好生活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要靠辛勤劳动、苦干实干来创造。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要靠发展。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与分配关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住房、农村土地、金融资产等各类财产性收入。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要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兜住兜牢各类困难群众民生底线,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力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必须循序渐进。既不能超过客观实际好高骛远、吊高胃口、空头许诺,也不能畏难、“内卷”“躺平”,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真抓实干,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的立法进路
下一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促进作用日益强劲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