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做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融合发展

2022-09-05 17:53:33    学习时报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需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需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打造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发展的学科体系尤为重要和迫切。

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的学科优势。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获得丰富和完善。基础理论研究旨在揭示哲学社会科学演进的机制和规律,对应用对策研究提供论证支撑;应用对策研究旨在寻求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实践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对基础理论研究进行实证检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有机统一整体。应以基础理论研究的底蕴支撑应用对策研究创新,以应用对策研究的活力促进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做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符合学术研究自身规律,也体现社会实践的要求,需发挥学科融合优势,多学科、多视角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

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的应用对策转化。基础理论研究的思想深度和学理厚度,决定着应用对策研究的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和精准程度。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的应用对策转化,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动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的创新,推出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具有时代高度、代表学术前沿的重大科研成果。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通道建设以及政策激励,促进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应用对策研究实现理论升华。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是理论繁荣发展的根本途径。注重应用对策研究的理论升华,不仅能够提高对策研究成果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实现基础理论的创新。应结合区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实践,从各类现实问题中抽象出理论问题,探索发展规律,通过发展后的理论进一步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知,从而形成更高质量的对策研究成果。当前,应积极关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共同富裕、保障初级产品供给、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双碳”目标等重大问题,总结梳理典型案例,抽象概括其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研究形成具有原创性、时代性、专业性的理论成果,推动应用对策研究的理论升华。

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应聚焦不能融、融不好等突出问题,深化科研改革。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在两类研究融合发展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遵循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健全有利于产出高质量理论成果和应用对策成果融合发展的科研组织形式、评价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在科研组织形式建设方面,应设置一批重大问题研究课题,打破学科、研究所等的界限,统筹不同学科和部门的力量联合攻关,共同推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在科研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激励两类研究的有机衔接,产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发展的精品。在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健全成果价值实现全链条管控体系,提高成果转化效率,促进成果价值实现。

做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需时刻心系“国之大者”,紧贴决策部署,推出更多对政策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理论创新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优秀成果。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思想,弘扬优良学术道德,潜心钻研,努力推出更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精品力作。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加强人才引育体系建设,保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本职工作上。

作者:王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副书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的立法进路
下一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促进作用日益强劲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