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思维是人的认知能力的高级形式,具有认识和实践的二象性特征。从哲学层面深入认识思维特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养成优秀思维,对提高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助益。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方江山8月在《学术前沿》杂志刊发署名文章,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视角,对优秀思维品质与优秀思维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文章指出,优秀思维品质的内在特点,是强活跃度与高成熟度的高度统一、丰富的具体化与严密的系统化的高度统一、饱满的理论深度与充分的实践强度的高度统一;优秀思维能力的实质性要求,是坚持问题意识,坚持纵横递进,坚持综合分析,坚持目标导向。特推荐阅读。
来源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世界能动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能力,是思维活动在实践层面的反映,具体表现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看,优秀思维品质的内在特点集中表现为强活跃度与高成熟度的高度统一、丰富的具体化与严密的系统化的高度统一、饱满的理论深度与充分的实践强度的高度统一。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看,优秀思维能力的实质性要求主要表现为坚持问题意识、坚持纵横递进、坚持综合分析、坚持目标导向。
辩证唯物主义语境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研究优秀思维品质与优秀思维能力,首先应搞清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语境中,存在是与思维、意识相对应的范畴,可以将之理解为物质的同义词。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在于哲学从总体上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纵观整个哲学史,几乎所有的哲学流派都必须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在古希腊,巴门尼德已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实质上也是围绕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被作为全部哲学的中心课题加以研究。
一般来讲,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基本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标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二是思维与存在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可以理解为人关于周围世界的思想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以上两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回答前者,才有可能正确回答后者。本文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探讨,则主要针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展开。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近代哲学史上,黑格尔曾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过深刻系统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对思维与存在同一关系的论证,建立于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批判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首先需要了解黑格尔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要体现为存在就是被思维化的存在。黑格尔指出:“当我们说思想作为客观思想是世界的内在本质时……这里所说的思想和思想范畴的意义,可以较确切地用古代哲学家所谓‘Nous(理性)统治世界’一语来表示……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黑格尔认为,思维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客观存在物是思维的表象,客观存在物必须符合自己的本质。人的思维活动能够认识客观存在物,根本在于思维能够认识思维本身。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当思维活动揭示出潜藏于客观存在物内部的思维本质时,即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反之,如果思维活动偏离了客观存在物内部的思维本质,则不能实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从逻辑结构来看,这种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把思维作为主词、把存在作为宾词,在本体论层面用思维统摄存在,进而推得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实际上,这种同一性与其说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毋宁说是思维与思维的同一性,或者说狭义思维与广义思维的同一性。
费尔巴哈曾对黑格尔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作出批判:“思维与存在同一,只是表示理性具有神性,只是表示思维或理性乃是绝对的实体,乃是真理与实在的总体,只是表示并无理性的对立物的存在,一切都是理性”“一种与思维没有分别的存在,一种只作为理性或属性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被思想的抽象的存在,实际上并不是存在。因此思维与存在同一,只是表示思维与自身同一”。费尔巴哈认为:“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是来自思维。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存在的根据在它自身中,因为只有存在才是感性、理性、必然性、真理,简言之,存在是一切的一切。”费尔巴哈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分析论证,贡献之处在于从本体论维度揭示了存在的自在性,并指明存在对于思维的决定意义,即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同时也应看到,费尔巴哈仅从生物学的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定义和理解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思维与存在谁为主词谁为宾词,即谁由谁而来、谁统摄谁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建立于对这两者的扬弃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强调存在不依赖思维,彻底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企图取消精神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形而上学同一性,另一方面把辩证法应用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分析中,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克服了费尔巴哈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在辩证唯物主义语境中,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差别的同一、对立的同一、矛盾的同一,其中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和转化。
基于实践的同一性。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中,思维与存在之间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实践,实践为思维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具备现实的、感性的实践主体——人,思维活动才有可能进行;实践为思维活动提供了实质内容,只有具备现实的、感性的存在物及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思维活动才具有映射对象。此外,实践为思维活动提供了归宿和落脚点,即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在实践中检验思维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认为,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主要包括人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等。实践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一是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对象、手段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二是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三是能动创造性,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即有思想指导的活动。四是社会历史性,实践既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也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物质生产实践及其意义,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把实践的概念引入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分析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相较于黑格尔哲学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差别,实际上也是实践论意义上同一性与本体论意义上同一性的差别。辩证唯物主义对黑格尔哲学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批判,正是从本体论层面入手的。早在1839年初至1841年3月底准备和写作《博士论文》期间,马克思就已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解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对黑格尔哲学思维与存在同一性予以坚决驳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就是说,在他看来,他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或多或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展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观念’的现实化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较为系统地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实践基础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把人的思维的真理性问题当作一个实践问题去解答。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明:“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世界之间历史地发展着的关系。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基础是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作为能动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证明思维能够把握客观事物,从而达到思维的客观真理性,从而实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认为,思维就是思维、存在就是存在,两者在本体论层面不可混为一谈,只有在实践论层面,即通过现实实践活动,人的思维活动才能认识和改造客观存在的事物,客观存在的事物才能反映于人的思维之中并影响思维活动的进行,思维与存在才可能实现同一。总之,只有以实践的观点去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人类在自己的现实实践活动中,思维反映存在又创造存在,思维与存在在实践的历史发展中实现统一。
实践基础之上有限的同一性。黑格尔哲学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相较于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还有另一明显区别,即前者属于无限的同一,后者属于有限的同一。当然,这里的有限与无限是相对而言的范畴。
如前文所述,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思维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都是思维的表象,一切事物都必须符合自己的本质。这里所讲的思维,是高于一般思维活动的理性思维。这种理性思维构成世界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是世界的共性。黑格尔认为,人的思维之所以能够认识客观存在物,本质上是因为思维能够认识思维本身。实际上,黑格尔哲学解释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方法,就是从“个别”中抽象出“一般”,再颠倒“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并使之实体化,最后从一般观念中重新创造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用这种方法分析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会发现,这种同一性实际上是思维作为本质的无限性居于第一位,存在作为表象的有限性居于第二位,思维统摄存在,本质统摄表象,无限统摄有限的同一性。如黑格尔所言:“无限统摄了有限,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了客观性。”这种无限同一性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先验预设一种理性思维,它作为世间万物的本质和共性统摄一切、囊括万物,而一切事物包括人自身,都是其表象。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就是无限的思维统摄有限的具体存在物,由具体存在物回归理性思维的同一。例如,想要实现作为“果品”这一思维概念与具体存在的苹果、梨、扁桃等的同一,前提是要有“果品”这一理念存在,并作为本质统摄一切具体的苹果、梨、扁桃等。思维对苹果、梨、扁桃等认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其本质——“果品”的认识。当人的思维活动从苹果、梨、扁桃等存在物中抽象地、理性地得出“果品”概念时,即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本质上是实践基础上思维与实践有限的同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思维可以把握客观存在的事物,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而实践活动必须在具体的、历史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受客观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因此,实践基础上的思维与存在同一,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限的同一。同样以“果品”为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果品”思维概念与具体存在的苹果、梨、扁桃等的同一,必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这种实践活动往往是由认识具体的、个别的存在物,逐步扩展到一般的思维概念。人只有在实践中认识现实的苹果、梨、扁桃等具体存在物,才能逐渐在思维中形成“果品”的一般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活动越深入、越具体,思维概念就越丰富、越成熟,就越趋近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只有认识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明确这种同一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有限同一,才能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维度去理解优秀思维品质具有什么样的内在特点并加以把握,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维度去理解优秀思维能力具有什么样的实质性要求并加以把握。
从认识论层面把握优秀思维品质的内在特点
优秀思维品质集中表现为强活跃度与高成熟度的高度统一、丰富的具体化与严密的系统化的高度统一、饱满的理论深度与充分的实践强度的高度统一。这三个“高度统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维度揭示了优秀思维品质的内在特点。
强活跃度与高成熟度的高度统一。现实中,具备优秀思维品质的人,往往能够敏锐发现问题、灵活分析问题、深刻反思问题。其中,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具体体现为优秀思维的强活跃度。认识问题、反思问题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优秀思维的高成熟度。强活跃度与高成熟度的高度统一,是优秀思维品质的内在特点之一。
强活跃度。所谓思维的活跃度,可以理解为思维主体对存在物反映、认识、剖析的频度和力度,以及思维本身更新演进的频度和力度。优秀思维所具有的强活跃度特征,就体现于思维主体对客体对象高频、有力的能动认识过程,以及思维认识本身不断深刻演进的过程。其中,思维主体认识实践活动的频度和力度与思维认识更新演进的频度和力度,以及思维的活跃度呈正相关。认识实践活动的频度和力度越强,思维认识更新演进的频度和力度就越强,与之相伴随,思维的活跃度就越高;反之,思维的活跃度就越低。
强活跃度使优秀思维者表现出对问题敏锐的捕捉力、分析力、判断力,能够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敏锐发现问题,从复杂交织的问题中精准锁定“最大个”的问题,从“最大个”的问题中准确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不断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新陈代谢”。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分析优秀思维品质,就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这种强活跃度特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思维主体对存在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实现,而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其实践活动不可避免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思维活动也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实现思维对存在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必然要经过频繁、多次的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之上不断修正思维判断。这样看,优秀思维的强活跃度,实际上就是作为思维主体的人,在频繁深入的实践基础之上总结经验规律,修正和深化认识的产物。
高成熟度。优秀思维还具有“看远一步”“看深一层”“经得住检验”的鲜明品质,即高成熟度。这一鲜明品质同样源于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如前文,思维主体对存在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必须经过频繁多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活动。其中,人的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特征,人的思维活动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作为自觉的思维主体,能够有意识地在反复实践中总结经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更加趋近事物本质、更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认识成果,不断推动思维和存在实现同一。高成熟度所表现出的“看远一步”“看深一层”“经得住检验”,本质上源自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思维主体,对实践经验的反思、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对认识活动的升华。
强活跃度与高成熟度高度统一。优秀思维所具有的强活跃度与高成熟度,都源自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按照这一原理,强活跃度与高成熟度是高度统一的关系。在认识实践活动中,活跃度为成熟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高效的信息处理范式,以及较强的思考张力和认知活力。只有经过频繁多次的认识实践活动,才有可能总结经验规律,实现思维认识的跃升;成熟度为活跃度提供了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域和检验标。只有持续深入地总结经验规律,实现思维认识的跃升,才能更加明确未来思维活动的方向、频度、力度,使思维认识更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如果脱离活跃度空谈成熟度,思维活动就会变成形而上学式先验的概念崇拜,难以推动知识体系的实质性进步;如果离开成熟度来谈活跃度,思维活动就会成为漫无目的、毫无头绪的思想游戏,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既得不到证实,也得不到证伪,最终成为玄而又玄的冥想。
丰富的具体化与严密的系统化的高度统一。优秀思维品质,还具有丰富的具体化与严密的系统化高度统一的鲜明特征。这一鲜明特征,同样能够从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中找到依据。
丰富的具体化。丰富的具体化是优秀思维品质的鲜明内在特征之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维度认识和把握这一特征,首先需要明确“具体”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体”与“抽象”是相对而言的范畴。“抽象”是思维的一种简单规定形式,这种规定是事物某方面的属性在思维中的概括。人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往往将客观存在物各方面的属性、关系从统一体中剥离、抽取出来单独加以呈现。所谓“具体”,是指多样性的统一,如马克思所指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大都是多样性的统一,都是具体的。在思维认识活动中,“具体”又进一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感性具体”,即关于事物完整的映像,是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关于存在物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存在物通过思维主体的感觉和知觉在人脑中形成直观的整体映像。在思维认识活动中,客观存在物作为认识的对象,是思维主体能够感觉到的,即具有可看、可听、可尝、可嗅、可触的感性具体事物。这些具体事物通过思维主体的感觉和知觉在人脑中形成一个整体映像。这种对客观存在物的整体映像就是“感性具体”的认识结果。“感性具体”的认识大多为混沌的表象,难以深入事物的本质层次,因而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定及其内部关系。二是“思维具体”,是指在抽象规定基础之上,通过思维在人脑中形成的理性具体,是关于某一对象的多种抽象规定的有机综合,是被思维主体认识和把握了的整体再现。区别于“感性具体”感性直观的统一,“思维具体”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层次,并把事物的本质规定综合统一起来,是经过分析重新达到统一的更高层次的具体。一般来讲,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逻辑过程中,“感性具体”处于起始阶段,“抽象”处于中间阶段,“思维具体”处于终点阶段。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思维对存在的认识和把握只能在具体的、有限的实践活动中展开。因此,思维对存在的认识,必须从感性的具体存在物出发,经过分析,将直观和表象中的“感性具体”转化为“抽象”,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从中剥离出最简单、最基本的本质规定性,再经过综合,将得出的抽象规定性按照存在物内在固有的联系作综合分析,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统一认识,使抽象规定在“思维具体”中再现出来。这一完整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方法。明确了抽象、具体,以及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就能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维度理解优秀思维品质中丰富的具体化特征。所谓丰富的具体化,主要指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中,由丰富的“感性具体”跃升为丰富的“思维具体”的过程。丰富的“感性具体”是丰富的“思维具体”的前提和基础,丰富的“思维具体”是丰富的“感性具体”的目标和旨归。
严密的系统化。优秀思维品质,还具有严密的系统化特征,具体表现为思维认识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高,系统整体的自洽度高,而高自洽度、高耦合度,又建立于由“感性具体”跃升为“思维具体”的充分程度,以及不同“思维具体”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大多为直观、混沌的认识,经过抽象阶段的剥离和分析,原本混沌的认识内容会被分为不同的组件、要素,在由“抽象”向“思维具体”转化过程中,这些分散的组件、要素又会得到进一步集成,成为构成系统整体的子系统。同时,不同的系统经过相互作用,又会构成更为宏观的系统。严密的系统化,既体现于“感性具体”充分转化为“思维具体”,又体现为不同“思维具体”之间紧密有机的联系,即系统整体从无序向有序跃升的程度。同时,这种有序性又是开放的有序性,即系统整体能够吸纳、整合不断出现的新具体现象、新的子系统。
丰富的具体化与严密的系统化高度统一。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丰富的具体化与严密的系统化高度统一。一方面,“感性具体”越丰富,抽象过程的感性材料就越详细,上升为“思维具体”的综合性、整体性就越强,在思维知识体系中,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就越高。另一方面,作为各种关系总和的系统整体,并不是各种“思维具体”的机械集合,而是不同“思维具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内在联系和特定结构,这种内在联系越强、特定结构越稳定,系统整体的自洽程度就越高。这里举一个反例加以论证:古希腊天文学家为佐证其地心说体系的正确性,曾建构出“本轮”“均轮”叠加的复杂天体运行体系。然而,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这一体系在解释新出现的天文现象时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这一体系最终在科学革命中被淘汰。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维度分析,地心说体系之所以被淘汰,一方面缘于在“感性具体”的思维认识阶段对天体的经验性认识不够丰富,这样,在抽象过程中的感性材料就不够详细,最终导致在“思维具体”阶段宏观认识的综合性、自洽度不够强,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不够高。为在地心说体系范畴内尽可能“合理”地解释新出现的天文现象,当时的天文学家不得不持续增设“本轮”“均轮”,逐渐形成繁杂系统,以此试图对其理论体系作出拯救性建构,但这种拯救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新出现的天文现象不断冲击着地心说体系的内在关系和整体结构,由此,地心说体系自洽程度不断受到质疑,直至被取代。
从中可以看出,脱离丰富的具体化空谈严密性、系统化,思维活动就会成为自说自话、保守封闭的精致“装饰品”。反之,背离严密性、系统化片面追求丰富性、具体化,思维活动又会变为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罗列。优秀的思维活动,必须是丰富的具体化与严密的系统化的高度统一,丰富的具体化为严密的系统化搭建了理论与实践、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的桥梁,严密的系统化则推动思维活动在系统集成中得到整体性升华。
饱满的理论深度与充分的实践强度的高度统一。优秀思维品质的内在特点,还应包括理论深度与实践强度的高度统一。这既源于理论思维作为“最重要的思维形式”的深刻呈现,又深耕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动态过程,本质上是具有优秀思维品质的主体对“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融会贯通,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的重要观点。
饱满的理论深度。所谓理论深度,可以将之理解为理论化形式和唯物辩证法内容的结合程度,结合越充分、越和谐,理论深度就越饱满。优秀思维品质以辩证思维方法为载体,诸如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穿透性的历史思维、突破性的创新思维、全面性的系统思维、安全性的底线思维、辩证性的理论思维,等等。其中,理论思维作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外在到内在、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体现着理论化形式和唯物辩证法内容的有机结合,被认为是集中体现人类理性能力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谓理论化形式体现的思维品质,实际上就是与自发的、形而上学的、未形成概念系统的思维形式相比较,强调优秀思维品质必然要有自觉的、系统的、具备相对完备概念体系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不仅能够直接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够对这些联系进行加工,获得关于这些联系背后深刻的规律性。而唯物辩证法内容则是理论思维的核心内涵,主要表现为自然过程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后形成的概念系统。这是一种“反映客观辩证法的主观辩证法”,赋予了理论思维惊人的深刻性,因为只有在肯定和否定的相互包含中,才能真正理解人类本身。优秀的思维品质,正是把这种“运用概念的艺术”所具有的内生性、批判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特征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被恩格斯称为“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是一个民族站在科学最高峰的必要条件。
充分的实践强度。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以实践地理解世界的方式实现了伟大的哲学变革。优秀的思维品质,必然深耕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其本质就是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互动质量。需要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包含多要素、多目标和多参数的复杂系统,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需要经过长期、多次的实践检验,经过多个领域、多个地区、多种形式的实践检验。单一的、个别的、局部的实践,具有局限性,它既不能完全证明某一认识是正确的,也不能完全证明某一认识是错误的,显然无法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这里的实践强度,实质上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无限接近于列宁在讲到真理的全面性时提到的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认识真理还是谬误的标准。这种驰而不息的求是过程,既考验优秀思维品质的外在韧性,又检验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品性。
理论深度与实践强度高度统一。理论深度与实践强度的关系,几乎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语境中思维与存在这对基础关系最直观的映射。理论深度与实践强度的高度统一,是优秀思维品质的基本要求。一方面,理论思维必须以充分的实践强度为基础才能获得深入的力量。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正确认识从实践中来,实践为认识提供目的、动力、归宿和检验标准。以充分实践强度为基础的理论思维,才能获得把握时代问题的洞察力和解答时代问题的创造力,从而实现毛泽东强调的“有的放矢”。而实践强度不足的理论思维容易变成自说自话的空洞形式,不仅可能把“运用概念的艺术”变成“玩弄概念的把戏”,其理论本身也会在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困境中,要么因为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变为现实的“毒药”、要么因为失去与时俱进的发展力量变成思想的“标本”。另一方面,实践探索如果离开足够深度的理论思维也会寸步难行。仅仅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实践,无法真正认识外部世界,或因迷恋于形而上学式的经验世界而陷入唯心主义。优秀思维品质的重要特质,就是善于把实践强度的积累转化为理论深度的拓展,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外因和内因、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洞察历史规律、抓住历史机遇、把握历史主动,在真理性和方法性的知行合一中达到对“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融会贯通。
从实践论层面把握优秀思维能力的实质性要求
思维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表现,体现为思维能力。思维能力除具有思维本身的属性,还具有实践的属性,如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等。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衡量一种思维是否优秀,关键要看这种思维在实践中能否与存在实现辩证统一,最终要落在对思维能力的考量之上。优秀思维能力的实质性要求,概括起来说,主要表现为坚持问题意识、坚持纵横递进、坚持综合分析、坚持目标导向。
坚持问题意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实践是思维与存在实现历史的、具体的、辩证的统一的必备要素。在具体、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思维主体对存在物的认识活动大都以发现、观察、分析问题的形式展开。这是因为,问题的本质是实践中的矛盾,或者说是矛盾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事物及其发展过程,都包含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方面——矛盾,要求人们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列宁曾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可以说,优秀思维从一种品质向一种能力的跃升,必须在实践中完成,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和解决矛盾。坚持以问题意识推动实践,是优秀思维能力的实质性要求之一。当然,这里所强调的问题意识,并不是单纯机械地提出问题,而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认识和分析矛盾的思维过程。
坚持纵横递进。实践中,矛盾问题往往表现为不断变化的复杂性特征。实践的历史性、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必然是从过去—现在—未来纵向递进,从概念—判断—推理横向递进的过程。只有在纵横递进中,才能将复杂交织的问题化整为零、条分缕析,这正是优秀思维能力的另一实质性要求。
从纵向看,矛盾问题的运动变化往往在看似个别中表现出普遍性特征,在看似无序中表现出规律性特征。具备优秀思维能力的人,往往能够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在个人长期实践中,历史地从个别中发现普遍,从无序中找出规律。从横向看,对矛盾问题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从问题现象向问题本质无限趋近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概念—判断—推理逐级递进的过程。概念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单元,是思维的细胞,是组成判断、推理的最基本要素;判断是思维对存在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对存在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是判断的最基本特征,判断的结果,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推理是思维对存在物的性质、关系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形式。推理的逻辑形式以判断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来表达。推理同概念、判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判断是概念之间的矛盾的展开,推理是判断之间的矛盾的展开。实践对思维判断的检验,就集中于对思维活动中概念、判断、推理的检验之上。实践中,具备优秀思维能力者破解问题矛盾,也建立于对概念、判断、推理的全方位递进、全过程拓展之上。
坚持综合分析。在综合分析中解决问题,是优秀思维能力的另一实质性要求。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中一对相互关联的基本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逐个加以研究的方法。辩证的分析,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矛盾的分析、整体的分析,是包含综合在内但以分析为主的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属性、方面的基础上,再合成统一整体的方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辩证综合方法是在思维中把存在物的各个方面按照其内在联系有机结合成统一体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把材料的意义、结构凸显出来,使存在物的本质得以显现。在实践中,分析与综合两种方法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方面,综合离不开分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系统、周密的分析,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综合;另一方面,分析同样离不开综合,离开综合的指导,就不可能对存在物作出正确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综合,是为了达到对存在物本质的统一认识。分析和综合的运用过程,也是从“感性具体”上升为“抽象规定”,又从“抽象规定”上升为“思维具体”的过程。
实践中,矛盾体往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解决矛盾问题必须坚持综合分析的方法,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复归更高阶段新的综合,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运用优秀思维能力解决矛盾问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其中,综合环节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矛盾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注重在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整体效应,从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把握系统的整体结构。分析环节要做到把矛盾问题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分别加以考察,探究将各方面联系起来的基础性、本质性东西。只有在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综合与分析的辩证统一中,才能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把握矛盾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矛盾问题。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指出,这个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判断的环节是“辩证的环节”,强调“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是“辩证法的要素”。在综合分析中解决问题,集中表现为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螺旋上升过程。
坚持目标导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目的性是实践活动的鲜明特征。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过程时,深刻揭示了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因素。目标是思维主体预期达到的实践活动结果,目标与结果的统一过程,就是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过程。目标是以思维观念形式建立起来的实践结果预期,但目标并非人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目标的产生和实现,都不可避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客观存在的矛盾复杂性、历史局限性共同决定,目标的实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过程。目标越宏大长远,实现目标的过程往往越长,阶段和步骤往往越多。在实际的认识实践活动中,坚持目标导向具体体现为方向的稳定性、动作的连续性、措施的耦合性。只有坚持目标导向,以统一目标引导和统摄每一层级、每一阶段、每一环节,实践活动才能避免朝秦暮楚、朝令夕改式的“翻烧饼”,从而具备方向的稳定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朝着一个方向稳步推进。只有具备方向的稳定性,才能进一步科学规划未来实践活动的环节与步骤,从而增强不同时期实践活动的衔接性、不同层面实践活动的自洽性,使实践活动从整体上具备动作的连续性、措施的耦合性。在目标导向统摄下,实践活动方向的稳定性、动作的连续性、措施的耦合性紧密关联、互为因果。只有坚持目标导向,才能自觉把局部目标与发展总目标对接、对标,不断增强各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匹配度和契合度,进而从宏观层面实现目标与结果的统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在解决问题的丰富实践中,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过程必然伴随纷繁复杂的矛盾运动。这些千头万绪、千变万化的矛盾运动容易使思维和行动主体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盲区,从而忽略整体和中心、混淆目标和手段、倒置结果和原因。此时,优秀思维能力就必须体现出鲜明的目标导向,坚持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立场,使行为保持和增强方向的稳定性、动作的连续性、措施的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以“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全局观统领实践。具有鲜明目标导向的优秀思维能力,可以使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次要目标和主要目标主动对接对表,在实践中着眼全局利益,自觉增强行业目标、部门目标、区域目标与整体发展总目标的匹配度和契合度;把握长远趋势,自觉增强审时度势的预见性,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学会“弹钢琴”,在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统筹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协调局部之间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完成全局性目标服务。就本质而言,坚持目标导向的优秀思维能力,就是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坚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优秀思维作为一种人脑反映世界的活动,是人的认知能力的高级形式,具有认识和实践的二象性特征。优秀思维品质和优秀思维能力是优秀思维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面相。优秀思维品质是优秀思维能力在认识世界层面的质性显现,优秀思维能力是优秀思维品质在改造世界层面的综合运用,二者统一于实践。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优秀思维的养成,就是以优秀思维品质在实践中解决矛盾问题,不断锻炼优秀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伴随优秀思维能力不断塑造优秀思维品质的过程。
(本文根据2022年4月27日下午作者与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评论部、理论部、研究部、对外交流合作部开展相关工作情况交流时的发言拓展整理而成,8月上中旬定稿。)
【作者简介】方江山,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法学(政治学)博士。先后在光明日报社、中央政策研究室以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区委宣传部、安徽省宣城市委工作。学术论文代表作有《〈论语〉“天”的观念之文化意义》《试论亚里士多德划分政体类型的第三个标准》《现代化的伦理价值》《新制度学派意识形态理论述评——兼论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正确处理城乡关系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博士学位论文《非制度政治参与》先后以中英文出版。
来源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8月上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原文责编 | 陈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