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关乎亿万群众的福祉。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一体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和效能提升,我国深入实施质量优化计划,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并取得显著成效。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有效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整体效能,更好地推动不同层级政府、监管部门的协调、整合与系统性,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对26大类1.86万种工业产品进行全面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对103种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平均质量合格率达到90%以上。也应看到,当前还存在质量安全监管“碎片化”、一些地方的质量监管理念不强、质量安全监管的资源和职能分配分散等问题。对此,须理性分析,找准合适的政策着力点。
一要加强整体性治理。应做好质量监管工作的顶层设计,加强中央政府和综合协调部门对地方的监管力度。此前印发的《“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加强监管联动,协同试行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跨省通办”、联合执法等措施。应将质量安全监管协同合作效果与政府绩效挂钩,激发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间资源共享和协调合作的积极性。在政府统筹主导下,构建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厘清各主体职能职责,促进多元监管力量攥指成拳,合力形成质量安全监管格局。
二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应以信用赋能质量安全监管,将企业社会信用评级与服务、产品质量挂钩,依据企业不同信用等级进行分级分类质量安全监管。应实行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健全失信惩戒响应和反馈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市场约束作用。实施质量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推动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从而促进国内外市场相互认证认可,加强国际合作,以国际市场竞争推动质量安全监管再上新台阶。
三要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会带来质量安全监管的数字化。数据是质量安全监管必须依托的战略资源。应以大数据建设为抓手,推动质量监管大数据中心建设,以国家质量监管数据中心为核心,实现各地质量监管数据的汇集。应依托大数据中心,健全数据统一共享和交换机制,实现质量安全监管信息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互认共享。聚焦产品和企业质量数据,以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绘制质量安全监管“全景图”,打造全链条、精细化、动态实时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作者:刘虎沉(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