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求“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强调“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可见,促进就业扩容提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从目前的就业结构看,传统制造业仍然是稳就业的主力军。“十四五”时期,无论是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是发展有助于增加高质量就业的技能密集型制造业,都是充分释放传统制造业稳就业、促就业潜能的重要举措。在就业优先战略导向下,需用好传统制造业在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保持其对低技能劳动者强大吸纳能力的同时,抓住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契机,推动传统制造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扩容提质。
稳就业促就业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稳增长、稳出口和稳就业等一系列重要作用,特别是创造了大量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城镇化进程中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生产要素成本上涨、新技术引发的劳动力替代效应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制造业在促进就业扩容提质方面面临压力。
需要看到,相比于先进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在吸纳非熟练劳动力方面仍然具有显著优势,而且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将释放新的促就业潜能,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我国传统制造业自身加快转型升级,而且对新发展阶段稳定和拓展就业规模、丰富就业方式、提升就业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需着眼于发挥好传统制造业对促进就业扩容提质的重要作用,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转型升级机遇,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推动传统制造业从用好“人口红利”向用好“技术红利”加速转变。
短期来看,可通过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继续发挥传统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强大吸纳作用。从出口形势来看,我国在经济体量、劳动者素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依然保持明显优势,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相对完备,具有可持续的增长前景和出口韧性。需在疫情冲击下着力稳定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确保外贸订单的物流畅通,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搭建生产、流通等相融合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从国内市场需求来看,推动消费持续恢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关键一环就是帮助更多市场主体稳住就业岗位,进而保障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长期以来是吸纳非熟练、低技能劳动力的主力军。为应对疫情冲击,在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可以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消化库存、盘活资金,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就业消费投资。
长期来看,应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充分释放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造高质量就业的潜力。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传统制造业在智能化、数字化驱动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会面临“机器换人”等对就业的影响,但同时也会获得“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带来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创造、中高技能劳动者收入提高等诸多机遇。另一方面,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深度应用,都将催生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灵活就业方式。《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包括数字化管理师、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等在内的新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近千万。这些新的就业岗位将成为吸引高技术人才和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
多措并举释放潜能
在就业工作方面,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更好激发传统制造业促进就业扩容提质的潜力,需在以下几方面切实发力。
第一,刺激市场需求复苏,助力传统制造业稳定生产经营,稳住就业基本盘。尽快提振市场的消费需求,是稳定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保持其就业吸纳能力的重要一环。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应着力挖掘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的新动能,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传统制造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并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改变以成本竞争为主的传统外贸竞争方式,发展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外贸新模式,重塑竞争优势。同时,着眼于扩内需,应加快打通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目前存在的“断点”“堵点”,为受到疫情冲击的市场主体减负纾困,提供更为精准的金融服务,助其稳定生产经营。
第二,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适应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本的新要求,促进高质量就业。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传统制造业释放出的转型升级潜力巨大,特别是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对此,需加快构建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培养具备高技能、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适应技能密集型企业岗位的需求;鼓励高校开展对人工智能工程、数字化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设立企校联培项目,依托产教融合方式,培养能够满足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高技术人才;鼓励实力雄厚、数字化转型意愿较强的企业加快建立技能转岗培训机制,完善数字化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传统制造业企业岗位需求的适配性。
第三,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为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扶持。随着平台经济兴起以及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加速渗透,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空间组织模式发生变化,催生了数字平台、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比如,传统制造业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催生出数字化管理师、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等新职业。这些新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出现,是对传统就业岗位的补充和拓展,能为就业扩容提质提供新思路。要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为有意向从事新职业的人员提供灵活、方便的技能学习途径;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新就业领域自主创业,可考虑为其提供创业补贴和税收优惠,发挥双创平台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有利于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监督平台企业行为,规范其与劳动者权益有关的制度规则等,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沈梓鑫、江飞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