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面对前人留下的丰富浩瀚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其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可替代的特性。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有助于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更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基于此,本文根据团队近年来的田野调查与《中华手工》发布的2018—2021年全国性调研报告,对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状进行总结,进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状
传统手工艺由生产方式向文化生产力创造性转化,重点表现为手工艺品牌的塑造。
品牌基础:立足于民族与地域特色创立的手工艺品牌数量最多,在407项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两类品牌占比超过65%,可见定位于地方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政策支持是手工艺品牌创立的基础。
品牌产品:多数品牌都已发展出“多轨”生产模式实现品质与产量的转化,家居日用品、时尚文创品与高端定制品齐头并进。
品牌理念:根据《2021年中国新手工艺品牌调研报告》,超过20%的经营者重视文化理念的传递与品牌故事的讲述,可见手工艺品牌在注重技艺的同时已兼顾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传达,有品位、有格调的品牌理念正在形成。
手工艺由实用功能向文化服务功能创造性转化,极大地带动了民众参与,推动手工艺与日常生活融合。文化服务功能的转化主要体现在门槛较低、容易习得的传统手工艺中,如剪纸、拼布、刺绣、编织等。首先,注重手工艺教育功能的挖掘。手工艺引入中小学课堂,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手工艺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锻炼了创造性思维与动手能力。其次,提高手工艺体验功能的转化。据《2020年中国手工艺消费市场调研报告》,手工艺体验项目在行业的占比由2018年的第9位迅速跃升至第2位,消费者通过对部分核心技艺的体验了解手工艺的基本制作流程,手工艺体验成为日常休闲消费的组成部分,商家也由此得以创收。最后,强化手工艺社区、老龄服务功能。伴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稳步推进,大量手工艺融入社区课堂,广大居民积极报名,增进了邻里情感、填补了中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手工艺服务于社区、老龄化社会的功能凸显。
手工艺传播途径的创新性发展,提升了公众对手工艺的基本认知。传统手工艺成为纪录片与综艺节目“新宠”,在报纸宣传、新闻播报等常见传播途径外,传统手工艺与纪录片、综艺节目的融合创造了收视热潮。画面精美、内容精良的节目通过讲述手艺人鲜活的人生故事、展现具体的制作过程架起了传统手工艺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我在故宫修文物》《非凡匠心》《百心百匠》《技行天下》《了不起的匠人》《巧手神探》等节目共展示了上百种技艺,其中《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豆瓣网络评分高达9.4分,共有11万余人参与评价。
短视频的应用促进了手工艺的传播。在快手短视频平台,有超过1500万个创作者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视频,视频播放量超过2245亿,其中传统手工艺类是占比最高的。2020年10月,抖音短视频平台推出“看见手艺”计划,通过流量扶持、费用优惠等多项举措助力手工艺传播。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的创新性发展。2015年起,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协同各大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是目前我国通过大学系统实施的最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工程,截至2019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资5亿元、全国参与研培人数已超过10万余次,传承人群的眼界、综合素养和传承热情均有所提升。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吸纳年轻有生力量,与手工艺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合作,在生产与教学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了大批创新性专业技术人才。地方政府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举办公益性质学习班、手艺人举办短期付费学习班,挖掘培养出一部分手工艺爱好者,有利于传承人选拔后继者、促进爱好者向手艺人转化,为手工艺的社会传承提供了条件。
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手工艺品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大,文化叙事能力较弱。手工艺品牌发展仍停留在依靠地域文化和政策福利的小范围传播阶段,品牌辐射范围极为有限。根据《2019年中国传统工艺品牌调研报告》,手工艺品牌的文化叙事缺乏服务与功能意识。
文化服务功能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目前,手工艺的教学多以展示为主,不同年龄段课程的针对性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手工艺体验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商家提供的多为经过挑选的易操作环节,消费者体验的内容较为单一,不能真正体会到手工艺的文化内涵,致使体验消费的回购率较低。缺乏专业的中介平台,致使手工艺功能转化的领域受限。
传播平台管理有待加强,空间传播利用不足。短视频平台管理不够规范,视频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视频假借手工艺的名头赚取点击量,有内容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的倾向。此外,虚假的信息、错误的工艺示范还会误导大众,对手工艺的传承与行业发展不利。空间传播途径利用不足,除新媒体外,空间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手艺人综合素养与培训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当下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对手艺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手艺人只掌握精湛的技艺,却对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专利保护、市场运营等知识一知半解,尤其缺乏对现代设计与消费需求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地方手工艺学习班在实施中课程缺乏体系性与针对性,部分培训人员的专业水准较低,不能提供行业权威与前沿信息,学员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
立足现实,推动手工艺进一步发展
根据手工艺发展的现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手工艺品牌的资源整合与文化输出能力。借助电商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将手工艺品牌投入电商平台,最大限度整合品牌资源,引导手工艺内部跨种类、跨地域的合作,挖掘潜在消费人群,帮助品牌超越地域限制走向国内与国际市场。注重文化叙事,增强文化输出能力,提升文化叙事的服务与功能意识,用平实的话语表述提供的具体内容,注意传达手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叙事引领健康、环保、有品位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二是提升文化服务功能的深度与广度。充分挖掘手工艺的美育功能,立足于学校、社区、消费场所三大阵地,开发适用于不同人群的教学与体验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在展示技艺之外重点加入对文化历史与审美知识的讲解,调动民众对手工艺产生兴趣。加快文化中介平台的建设,加强功能转化广度。加快建设专业化的文化中介平台,规范平台操作,推动手工艺与服饰、美妆、家居、地产、建筑等行业的合作,在亲子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重点投入。
三是规范传播平台管理,加强审美空间营造。国家立法立规加大对短视频平台的规范化管理,敦促平台建立健全视频筛选机制,成立专业化团队进行鉴别,提高视频的创意性与专业化水准,对观众形成正向引导、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注重审美空间的营造,推动手工艺融入消费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与社区生活空间的装饰中,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载体以及VR等新技术在空间中充分展现手工艺的审美特征,使手工艺变得可视、可听、可感。
四是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创新性发展。提升传承人、职业手艺人的综合素质,针对手艺人在文化历史、专利保护、市场运营、现代设计等方面的短板进行重点提升,推动同行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必要时给手艺人提供相关平台资源支持,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加快手工艺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升手艺人设计能力的同时,注意引导设计专业人才加入手工艺创作中,在深入了解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与材料、技术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加强手工艺培训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培训人员的选拔标准。各级手工艺学习班应根据培训学员的具体情况灵活设置课程,帮助学员建构完整可靠的知识结构。严格审查培训人员资质,提高筛选标准,根据学员与课程情况安排对口的专家进行教学。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专项课题“海派剪纸的创造性转化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