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数字化和绿色化双转型是科技发展的主线

2022-05-18 19:26:09    中国环境报

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科技发展与竞争合作更加聚焦于数字和绿色领域,数字化和绿色化正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旋律。

从表层逻辑看,数字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绿色发展技术和理念的普及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正常趋势和合理进程。而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特别是生产端)板块间物理隔绝,以及对各大经济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的损失、风险和恐慌,加速了这一进程。从深层逻辑看,数字技术(特别是虚拟场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是一种能同时实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调整生产关系的技术,且正与实体经济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和主导地位可以预见,并有可能动摇甚至改变全球政治格局。

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数字革命”席卷全球浪潮中,以绿色能源为主导的绿色科技创新将长期伴随,二者是紧密依存、交互演进的共生关系。一方面,数字技术应用的产业化、扩大化、社会化,带来电力需求的极大增长。比如,比特币挖矿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耗电量排名前列的产业。与数字和信息技术本无直接关联的科技领域,也不约而同走上了以算力堆积和数据深度挖掘驱动创新发展的道路。这对能源生产、储存、输运、调控的稳定性、安全性、便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绿色能源发展,特别是与传统化石能源的互相补充和多元现代能源体系的构建,形成了有力拉动。另一方面,世界大国(国家、地区、组织)围绕“绿色规则”的竞争和博弈将继续升级。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关键生产节点的掌控成为奠定竞争优势(包括国际竞争和内部竞争)的重要因素。短期看,这种关键生产节点可能以单一的社会治理或经济社会运行要素形式体现。但长期看,则大概率是以“资源+流通+保障”的形式体现,这是由当前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所以,“网络+能源+绿色”在未来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架构的底层逻辑、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竞合焦点,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数字化和绿色化双转型的大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危中有机、机遇重大的形势。一方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为主导的空、天、地、海万物互联基础设施网络和以大容量储能技术、绿色交通技术、绿色工业装备、清洁煤炭发电技术、高转化率光伏科技、新一代可控核聚变、智能电网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技术,以及数字信息和绿色低碳技术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将有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另一方面,世界先进技术生态和科技治理模式体系正在加速分化,全球科技竞争全方位、体系化特征将更加明显,绿色生态低碳是相关框架标准、算法伦理竞合博弈的重要方面,大国围绕“绿色规则”的较量博弈、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的“绿色竞争”将继续升级。我国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将持续强化绿色生态科技和治理模式创新,必须更深入地参与到清洁技术产业、全球绿色贸易、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合作和规则制定中,这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整体提升是一大挑战,也是历史机遇。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数字化和绿色化双转型正在发生和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真正具有重构性、颠覆性、革命性、全球性意义的改变并不一定会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因为一方面,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元化、多极化特征较为明显,内部矛盾是主要大国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国际大环境决定了不会强力推动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和超前产业化。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深度推进,扩张空间缩窄导致的技术和应用倒挂(即技术创新层面的尖端化与社会应用层面的停滞同时出现并长期共存)现象将更加凸显。这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两方面因素决定了内卷是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主题,真正的“数字+绿色”革命虽然出现在地平线上,但我们尚无法判断它究竟有多远。

作者:关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 如何坚持中国特色
下一篇:契约精神助力数字经济规范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