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不能忽视‘劳’的作用”

2022-05-07 16:57:44    人民日报

挥锹铲土、扶树填坑、踏土夯苗、提水浇灌,植起绿色希望,也播下严谨细致的做事态度;体验插花剪纸、泥塑木工等非遗技艺,既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开展家庭大扫除,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味劳动畅快,传承勤俭家风……“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让莘莘学子在轻松快乐中丰富了见识、增长了本领。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造就栋梁之才的必需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今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询问孩子们学习生活情况,叮嘱他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劳”的作用。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对成长成才大有裨益。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从珍馐美味到清洁环境,从平安家园到健康保障,都凝结着大量“看得见”的劳动成果和“看不见”的劳动价值。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准确掌握历史前进、社会运转的内在机理。反之,没有劳动情怀、缺乏劳动锻炼,必然导致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滋生坐享其成、贪图享乐等怠惰奢靡之风。

美好品德的陶冶,智慧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养成,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离不开特定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劳以树德,劳动能传递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劳以增智,劳动有助于启发思考科学原理、探索事物奥秘;劳以强体,动动手、流流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体能;劳以育美,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本身就是在提高美育素养。劳动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教育形态,而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智要强起来,身体也要强起来,精神更要强起来。“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劳动本就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品质的沃野,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有助于让他们懂得“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知晓“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哲理,涵养“在新时代更好建功立业”的奋斗追求。热爱劳动、不懈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劳动,人之为人的永恒课题,成长成才的必修课程。随着劳动形态更为多元、更富变化,劳动的价值越来越彰显,劳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齐心协力开展好劳动教育,一定能让莘莘学子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李 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灵活就业重在做好服务和保障
下一篇: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