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发挥书院在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中的媒介作用

李颖    2022-05-06 20:06:18    学习时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文化教育高度重视,从春秋战国时的洙泗到汉代的精舍,再到唐代丽正、集贤书院萌芽,终在两宋时迎来书院兴盛,明清时广泛普及。书院通过著书、出版、祭祀、讲学等构筑了自由、开放、务实、理想的文化传播空间,在传播思想、学术交流过程中丰富了儒家文化,并使其完成精英到大众的转变,促进了当时思想统一、民族融合、社会进步。可以说,书院既脱胎于中华文明又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在一千多年的变迁中,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度与文化,发挥了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社会教化等作用,并成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

书院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

传播“名人”魅力引发主动效仿。1506—1544年,朝鲜受儒教影响兴起建祠庙尊儒尊贤运动,效仿中国兼具祭祀、教学功能的书院制度被确立下来,并在朝廷赐田土、免赋税等政策下蓬勃发展,如仿白鹿洞书院建立的白云洞书院。朱熹及其学说对朝鲜书院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书院只为祭祀朱熹而存在,并将《白鹿洞学规》(即《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普遍准则。

展示书院制度功能引发主动借鉴。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在日本的发行与传播同样深远而持久,不仅原始版本不断印刷发行,相关的研究阐释著作也非常普遍。鹤山书院、怀德书院甚至不以书院为名的学校都用《白鹿洞书院揭示》教导学生。但日本书院并未完全效仿中国,而是被其制度与功能吸引,因地制宜建立了很多兼具教学与出版功能的书院,有的只保留了出版功能,如明治书院就作为出版机构出版了许多经典著作。

吸引海外华侨作为助力。由政府推动华侨在异国创建书院促进了文化交流、体现了文化传播意识,美国的大清书院由清政府负责经费,举人、秀才担任教师教授儒家经典、科举之道等。华侨书院也曾活跃于东南亚,多为海外华侨自发建立,为华侨后裔学习国学及传播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书院在国外的产生发展证明了,中国书院以实体形式承担了中华文明信息的存储、传播介质,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同时,吸引外国借鉴文明成果并促进当地发展。可以说,书院具备并发挥了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媒介功能。

以振兴书院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推动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必要方式。不论在中国还是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保留至今的书院还有很多,他们流传千年的自然景观及承载的人文精神、学术追求等依然是中华文明的“名片”,将中华文明更为生动鲜活地展示给世界。而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传播生态与媒介技术发生快速变革,书院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在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中的媒介作用呢?

讲好书院故事。要正视外国对中华文明的解码难度,以简单的表达、场景式体验、仪式化传播唤醒人类共同认知系统。一要保护修复书院。因遵循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理念,书院大多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拥有极富特色的实体建筑,能够以共同的美学体验联通中外审美。二要还原书院教育功能。挖掘固有文化价值,通过文物展陈、讲解阐释、开办班次等方式将其人文精神等还原再现,以简化表达方式、构建共有符号、挖掘共同话题等方式讲好书院故事。三要复原书院的仪式功能。祭祀仪式、名家讲学等活动能够在沉浸式、场景式的体验中生动形象传达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仪式传播中触发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及情感认同。

强化媒体宣传。在主流媒体为主的宏大叙事以外,推进自媒体以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视角的叙事唤起人类共通的美学体验与情感共鸣。一要以专业的研究阐释、深入的文旅活动、广泛的媒体宣传使书院文化深入到群众中,以文化魅力唤醒文化自觉,动员社会大众自发书写鲜活的平凡故事。二要加强书院与知名自媒体合作,探索建筑特色、人文精神、仪式传统等主题的网络直播或短视频,以微观、平凡、有趣的方式呈现书院及其文化。三要倡导在网络游戏、影视作品、漫画作品、文创产品等易于国际传播的载体中加入书院及中华文明的元素和符号,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触发深入的文化交流。

发挥技术优势。要正视先进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与绝佳效果,使对外传播更加精准化、智能化。一要运用3D、VR、AR等技术将书院完整地由现实场景投射到网络场景中,形成线上书院智能游览系统,并以直播等方式开展线上讲学、祭祀等仪式活动,实现跨越时空界限的在场围观与沉浸体验。二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捕捉并培育对书院与中华文明感兴趣的用户,以阅读偏好为导向提供内容产品,并根据用户反馈调整内容制作与分发,以精准有效的智能服务推动书院及中华文明对外传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建立完善的外商投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
下一篇: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