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着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将“乡村网络文化振兴行动”列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行动方向之一,实施乡村文化设施和内容数字化改造工程。对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乡村治理数字化、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在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
数字乡村建设进程根本在于人的信息化素养,取决于乡村领雁人才和新型农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这就需要通过搭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未来文化教育场景,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人才培育,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并设计全周期、大场景、一站式的多跨场景应用,加快乡村普惠均等可及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来说,就是打造好未来乡村“育人育才”应用场景、未来乡村“品质生活”应用场景和未来乡村“智慧助老”应用场景。
构建未来乡村“育人育才”应用场景,培养数字乡村“引领者”。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以“浙学通”“浙学码”为载体的交互式学习场景,建设数智驱动的数字乡村,实现学习内容发布、在线报名、学习过程无感采集、学习成果存储、学习积分累积和应用,农民基于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学习地图,通过手机可就近选择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开展线上线下学习。
以未来乡村、数字乡村建设需求为导向,基于“学历+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互联网+党建+思政”育人新模式,依托乡镇成人学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教学场景,实现农民“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愿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和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开展精准培训,加强再就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农业经营主体、种养大户,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重大政策开展宣讲活动,既帮助学员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又将新思想和党的声音传进乡村、企业与田间地头。
构建未来乡村“品质生活”应用场景,塑造数字乡村“新风尚”。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和社区教育的作用,融合传统文化、技能培训等方面内容,持续推进品质生活进农村文化礼堂行动,以丰富的学习内容和精神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礼堂“用”的热度和“育”的深度,满足农村居民群众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社区教育与农村文化礼堂协同建设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通过“建体系、建平台、建队伍”“送课程、送课本、送课堂”,培育各类学习共同体,打造农村居民“15分钟学习圈”,促进“社区教育和文化礼堂共同体”建设工作。围绕未来乡村建设制定农民学习清单和主题活动,通过“助经营、助教育、助学习”,不断拓展工作维度和深度。
搭建多媒体呈现、多资源聚合、多技术应用、多功能开发的融媒体平台,用融合创新的传播手段和互联网话语方式,让基层村社文化礼堂的创新学习“飞入寻常百姓家园”。
构建未来乡村“智慧助老”应用场景,消除数字乡村“代际鸿沟”。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创新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帮助农村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数字社会。
有效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老年学习和文化活动场景,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前沿阵地。
针对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需求,建设一批有关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的课程视频资源,资源适老化、系列化和特色化,提升智能技术应用培训的准确度,让老年人喜闻乐见。
围绕农村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智能技术所遇到的高频事项和应用场景,聚焦实际问题和突出困难,广泛开展惠及老年人的智能技术应用培训,促进老年人更新观念,提高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教育支持服务,共享智慧社会带来的便利性、快捷性和智能性,将“智慧助老”学习场景打造成为数字社会标志性成果。
作者:张吉先(浙江开放大学副校长、浙江省终身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