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从根本上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其中数字技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用好数字技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就是要用数字技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节能减排,激发市场机制潜能,引导民众广泛参与,促进数字技术的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整体而言,就是要推动数字技术覆盖能源生产、储存、运输、调节、消费等环节,助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具体而言,在生产端,数字技术要加强对天气变化的精准预报,实现对电力生产的动态监测,从而进行生产智能调峰、设备远程监控、能耗功率管理等,既可促进化石能源发电节能减排,又可助力新能源发电平稳可控;在储能、运输和调节环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可改善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爬坡速度和快速启停能力,提升电力传输网络的智能化水平,赋能对车网互动储能技术的探索和落地;在消费端,实现电气化以及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生物质能源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是一个渐进过程,居民生活、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均不同程度存在工艺重建、升级的需求,这一过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可实现能源消费的智能化、灵活化。
促进产业节能减排。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高碳排放产业的节能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整体而言,就是要促进数字技术和各行业生产技术升级的融合,协调推进高效生产和节能减排。具体而言,在工业领域,要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部门全链条覆盖,助力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部门以及制造、营销、物流、回收等环节的智能化、清洁化、节能化改造;在交通领域,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同高精地图的融合,提高车路协同和交通智能化水平,降低城市拥堵;在建筑领域,要综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通过软硬件升级打通建筑照明、供冷供热、通信等独立系统,实现对建筑能耗的智能监测;在农业领域,要通过数字技术促进种植、畜牧、农产品加工等部门的智能化、精细化,提高供水供电、农田水利、加工生产的效率,减少浪费。
激发市场机制潜能。形成并完善有利于节能降耗、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整体而言,就是要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助力标准确立、信息披露、行为监测、核算评估,提高碳交易、碳税、绿色补贴、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手段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降低绿色低碳转型所需的投融资成本和社会经济成本。具体而言,在碳交易过程中,要通过分布式储存、智能合约等手段确保交易数据的安全存储、顺畅交互和便捷核验,降低参与方的信任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保障合法权益;在税收和补贴方面,要通过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加强对碳足迹的核算和排查,做好同排放权交易的叠加或抵扣,避免重复计算,从而优化财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和企业成本;在绿色金融方面,要借助数字技术提高有关项目的透明度,推动金融机构结合具体场景提供更多产品与服务,切实推动绿色低碳投融资可持续健康发展,激励更多企业在低碳领域投资兴业。
引导民众广泛参与。社会公众的广泛积极参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从整体上,要抓住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及疫情发生后形成的民众日常生活由线下拓展到线上的大趋势,让民众线下场景中的低碳行为能够在线上体现,并通过线上的丰富场景得到进一步激励。具体而言,要创新绿色能量、碳积分等趣味方式,激励更多民众参与光盘打卡、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捐步、公益植树等行动,引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灵活运用数字技术催生的新互动场景及传播优势,在云端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让低碳知识、低碳理念触达更多基层民众,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形成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新风尚。
促进数字技术自身的低碳绿色发展。数字技术发展和数字产业化都要把绿色低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整体而言,要将降低新型基础设施能耗、提高清洁电力供应作为重点,将技术优势、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纳入数字产业发展建设综合考量。具体而言,要不断优化算法、提高算力,并将算法、算力优势用于监测新型基础设施的日常运行,结合人工智能等手段测算调节运转负载,在保证性能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最低系统能耗;要加强同所在地区能源优势结合,综合考虑当地新能源、电气网络设施、气候环境等因素,整合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屋面分布式光伏、风光储、光热等新能源项目,提高新能源供电占比;要探索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分布式建设和布局,加强服务器发热的回收利用,将运转余热用于周边办公区、居民区供暖,提高整个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张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