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迈向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科技事业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提供了战略指引。
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指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在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坚持了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抓大事、抓尖端、抓基础,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牵头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组织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在服务保障科技人员等方面都显示出显著的领导和组织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制度优势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政治引领和优化顶层设计,使得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兼具方向性和灵活性。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首先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领导,以党的坚强领导力保障科技工作的高效执行力。其一,坚持“全国一盘棋”,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来推进科技发展战略谋划、科技政策制定和落实等各项工作,激发科技界创新热情,凝聚全社会创新力量。其二,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转化为科技惠民的政策实践,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加强医药、食品、环境等基础领域的科研攻关,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人民生活。完善支撑公共服务的科技研发和应用体系,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的精准普惠服务提供技术保障。其三,增强党中央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使各地区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区域性科技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数字鸿沟、技术鸿沟,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突出问题。
深刻领会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围绕“四个面向”部署推动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科技自立自强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他强调,“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纵观全球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往往直接决定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当前,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因此,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抢占产业变革先机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作用。科技发展始终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前瞻布局关系国家根本和全局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们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完善基础学科布局,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同时,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优化财政科技投入、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
深刻领会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党中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出具体部署。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承载国家使命的科研机构。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下好基础研究的“先手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锻造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队”。其一,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以国家使命和创新绩效导向建立国家实验室体系。其二,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完善企业参与科技决策、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等相关机制和政策。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有效突破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其三,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空间布局,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等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
深刻领会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目的是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锚定目标、精准发力、早见成效,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其一,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其二,加强和改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其三,加快科技行政部门的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的政策引导,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和服务。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应把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衔接起来,坚决克服唯分数、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深刻领会科技创新是为全人类造福的伟大事业,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广泛造福全人类,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继续积极牵头组织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在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踏上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进之路,要正确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踊跃占据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高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国际局势复杂严峻,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我们要在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进程中,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做好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与保护,全面提升中国科技在全球创新格局和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出中国标准、形成中国示范、贡献中国智慧,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马一德(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