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场景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突出,数字经济做强做优需要产教深化融合。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产教融合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提出“支持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协同,建设综合测试验证环境,加强产业共性解决方案供给”,同时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数字技术技能类人才培养,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系统思维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深度融合,对于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数字经济“三链”融合的有效途径
产教融合能够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藩篱,有效集聚各方创新要素,增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提高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匹配度。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且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加强对数字化产业的支持作用。
在数字经济时代,产教融合的参与主体愈加多元化、复杂化,高校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创新,形成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合作主体从松散的合作形式向开放合作发展,最终形成有机融合的共同体,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系统的协调性和有序度。而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促进了知识和信息互联互通,促使各主体之间协同发展,共赢共生,使得产教融合具有更加显著的连接性、系统性等。因此,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坚持系统思维深化产教融合,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机深度融合。
既要着眼于整体又要重视局部
深化产教融合既要着眼于系统整体,又要重视系统组成部分,并把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起来,厘清产教融合这一复杂系统中的决策主体和实践主体,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第一,产教融合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可以采用总设计和总指挥两条指挥线的社会系统工程管理体系。首先要设立负责产教融合设计的实体机构,研究产教融合的总体目标、总体方案和实施总体方案的方案。总设计部由高校、企业、政府以及行业专家组成,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将专家体系、产学研、数据、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智能和智慧优势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与融合体系。当前,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联合组建实体化机构,破解长期掣肘产教融合的关键问题,比如组建数字中心、产业学院、技术研发中心以及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次,确立产教融合实施的总指挥,负责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总指挥根据实体机构设计确定的总体方案组织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推进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由此形成产教融合系统中的两条线:一条是设计部负责的设计师指挥线;另一条是总指挥负责的总指挥指挥线。这两条线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产教融合。
第二,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以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激发产教融合复杂系统的整体性。要将产教融合的总体方案和总体实施方案落实到各实践主体,需要完善合作机制,增强各实践主体的协调性。一方面要建立数字化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支持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建设,促进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数字资源优势,搭建数字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有效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在产教融合的复杂生态系统中建立起系统和有效的产学互动。另一方面要整合产业中各层次的企业管理者、创业者以及政府官员等人才资源,多方共同参与数字课程的开发、教材的设计、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加强教学资源数字化、课程及师资数字化、教学方式数字化以及教学管理数字化,联合培养真正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具备国际视野和新思维、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素养、较强的数据决策与创新能力的数字化人才。
第三,将产教融合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载体,构建课程思政、学术思政以及实践思政等多渠道融合的育人体系。以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发展效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高素质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是促进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以及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最佳路径。要在课程与实践教学中挖掘科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元素,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学生对数字经济的认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积极开辟校企联合思政教育第二课堂,以创新创业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奋斗精神,从而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数字化人才。
作者:刘洁(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寇明婷(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