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2022-03-24 18:07:47    学习时报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民生的“压舱石”,社会的“稳定器”,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为此,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夯实稳扩就业的基础,使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得以更好实现。

今年就业目标体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从劳动力市场供给端来看,虽然劳动年龄人口将继续呈减少之势,但仍在高位上运行,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了1076万,比去年增加了167万,总量和增幅都创近年新高。此外,还有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就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下岗再就业、“双减”政策落地带来的教培行业从业者再就业、海外留学回国人员持续放量回国就业等因素,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增劳动力数量仍然很大。

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新态势,《政府工作报告》将2022年的就业目标确定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相较于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数量没有变,但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更高。因为“左右”意味着弹性,而“以内”则意味着刚性。这既体现了就业攸关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特殊地位,要压实各方稳就业的责任,又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实现就业目标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在经济增速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下,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就是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就业优先融入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贯穿到制定各种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投资项目等各个环节。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层面,强化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通过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更好地维护就业大局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要把就业工作统筹到货币政策中,设计针对就业形势的政策组合拳。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制定实施宏观政策时要充分评估对就业的影响,提升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带动就业的作用。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切实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在前几年“六稳”“六保”基础上,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政策效度。

提高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首先要避免无就业增加的经济增长。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重要禀赋,过去我们通过发挥这一禀赋优势,将其转换成经济增长的现实动力,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人们更关注的是“优不优”的问题,从而进入了追求生活品质的阶段。这是新的起点。接下来还要不断做大“蛋糕”,不断分配好“蛋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需要发挥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存量巨大、消费市场成长性强的优势,充分高质量就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次涉及产业选择的问题。不同产业的就业吸纳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既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又要发展就业带动力强的产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实际上,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跟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关系大概是4或者5倍,农产品加工的比例比较高,而我国现在是2.5倍,农产品加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较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带动力更强,要在稳定制造业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

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

根据实践经验和就业领域的新变化,强化就业优先导向,需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并与财政、货币等政策联动,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聚力和着力。

一是强化对市场主体的支持。我国有1.5亿户市场主体,这是稳就业的基本盘,只要市场主体稳定有活力,就业大局就能稳定有扩展。要发挥国有企业在稳就业中“定海神针”的作用,这也是我国稳就业的独特优势。更要发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稳就业扩就业中的作用,因为我国城镇存量就业的80%和新增就业的90%是它们提供的。要为各类市场主体稳岗扩岗提供更大支持,包括营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减税降费,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的直达性和有效性,固本强基,放水养鱼,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留得住青山,必将赢得未来。继续降低创业的门槛,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使市场主体更快捷涌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强化对重点群体的就业促进。不同群体的就业预期、就业困难是不一样的,既要有普惠性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支持,又要有特惠性的措施,对不同重点群体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和支持。如前所述,高校毕业生数量大,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希望。他们大部分是“00后”,对工作、收入、职业发展等有不同于父辈的理解。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为他们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不断完善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就业创业。统筹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镇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进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就业质量。对于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要树立底线思维,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提供精细化服务。

三是强化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权益保障。新就业形态由于自由、灵活、门槛较低,深受年轻人喜爱,发展势头良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包括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1/4多。虽然有不少人认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增加是以制造业“招工难”为代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稳就业扩就业的重要途径。不过,由于新就业形态还没有完全定型,特别是其从业者中很大比例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不明确,因此,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还存在制度和法律短板。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和制度,使生产关系更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就业质量,以更好发挥新就业形态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稳扩就业的作用。

四是强化对劳动者技能素质的提升。在科技不断进步、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工作岗位创造和破坏的速度都大为加快,劳动者应对这种创造性破坏的最好办法是以变应变,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提升技能素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要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新进入劳动者,学校教育应该更加着眼于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软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基础学科建设,使劳动者更好适应新科技革命的新特点和大趋势。对存量劳动者,应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入手,帮助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影响缓解结构性失业或结构性就业困难。对此,各级政府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快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每一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赖德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加快缩小三大差距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要强化反垄断法规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