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体教融合赋能竞技人才培养

2022-03-01 19:08:27    中国教育报

冬奥期间,七台河,这座总人口不足70万的“冬奥冠军之乡”再次受到关注。这里先后走出了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10位冬奥和世界冠军,中国在历届冬奥会获得的金牌中,7枚和七台河有关。

七台河的成功无疑为我们培养各类竞技体育人才提供了诸多启示。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培养机制是“地方业余体校、省市体工队和国家队”的三级网络,整体上来看,还存在体教系统缺乏深层结合、输送渠道单一且成才率偏低等问题。

而七台河的经验就在于,通过深化体教融合,形成了从学校到专业队,从业余到职业的培养、输送和层层选拔短道速滑人才的机制,脚踏实地走出来一条体育竞技人才培养之路。比如,七台河连续23年举办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开展了23届中小学生速滑赛,创办专业冰雪运动体育学校,让运动员从起步开始就得到正规化专业化指导和培训,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建立了由特色文化学校、初级班、青少年滑冰业余体校基础班、重点班组成的特色培训机制,不仅进一步夯实了后备人才基础,还解除了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这一后顾之忧。另外,创新培养模式,开通了地市级队伍直接向国家队推送优秀运动员的通道,叩开了直通国际赛场的大门。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要建立起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完整生态。坚持和完善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优化、整合后备人才培养、培训的途径,将体育类学校、培训基地融入教育系统,真正实现体教融合,形成行政主导、学校为主、市场化为辅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从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出发,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自下而上地将常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还需要整合资源,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良性循环的竞技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已有经验证明,社会力量投资创办的各级体育俱乐部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的摇篮,经济发展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支撑和动力源泉,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专业性社会机构与市场中介组织参与后备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走体教融合的科学化培养道路。传统的体育系统须与中小学、大学共同搭建体教融合人才培养平台,形成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政府应搭台精准定位区域发展战略,鼓励体教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掘群众体育传统、体育资源、青少年体育潜能,落实国家层面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从管理体制上将传统体校和基础教育系统融合起来。

要充分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初期培养,深化优秀运动员招生体制改革,形成自下而上、由宽渠道到专业化的培养路径。在中等教育阶段科学规划布局、设立特色学校,广泛性选择有培养潜力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拓展体育竞技人才的学业发展纵深度、职业发展宽广度。

为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从学校教育主阵地开始就要兼顾体育技能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平衡,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学训平衡,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上避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避免体育人才发展的道路狭窄和异化。

要搭建起体育竞技人才后备力量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开足开齐学校体育课程,为全体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育课程,从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出发,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弘扬体育强国精神、夯实健康中国的文化根基,筑好梯形人才培养框架,形成良性发展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梯队。

作者:杨玉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下一篇:初心不改锚定外宣使命 以书为媒传播时代强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