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数字化发展正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新动能,并将重构产业价值链条。对县域而言,县城总体经济实力相对偏弱、数字化水平偏低,综合考量县情实际、发展基础和财力可能,可按“众筹、联建、共享、多赢”原则,以普惠方式拿到数字化“入场券”,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
抢先机,数字转型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加快数字化发展,必须紧扣国家新近部署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数字乡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战略任务来展开。实体经济是根基,数字经济是引擎。从这个意义上,县域发展数字经济,可从加快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入手,将其作为构建全域数字化生态的“牛鼻子”来抓。可制定“企业优先转、政府跟着转、社会民生同步转”的全域数字化转型策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相互交融、互为支撑。近年来,中小微企业普遍遭受新冠肺炎疫情非对称打击,“转则可能生,不转则一定淘汰”,需要大力发展轻量化、低成本、广覆盖的“上云用数赋智”解决方案,助力中小微企业“困境突围”。同时,数字化转型初期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主动构建与新经济、新业态相适应的政府治理体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的目标。此外,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围绕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的数字化转型体系也有条件逐步构建起来,进而系统性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引领创造高品质生活。
抓基建,编织网络链。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当前,以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基础。以工业互联网为先手棋和主抓手,快速完善数字经济的网络底座。特别是县域市场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要聚焦其“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点、痛点和关注点,提供以“全域性、普惠型”为特点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域“拼多多”。可建立“政府补一点、服务商优惠一点、企业出一点”的“降费上云”联合激励机制,推动中小微企业上网上云。伴随“上云”企业数量增长,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边际成本逐渐减少,进而可让更多企业入网,拿到数字化“入场券”;随着这样的正向反馈逐步形成,则可顺势拓宽产业覆盖和地域覆盖,带动产业链、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同步推进物联网和5G网络覆盖、数据中心全网共享,形成泛在互联、数据驱动、协同融合的新基建体系。
挖场景,政企协同出智慧。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往往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只靠政府单打独斗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不少数字化领域的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已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技术,但其解决方案往往缺少大规模应用场景的打磨,“英雄无用武之地”。要坚持政企两端总动员,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协同配合,政府要为企业尤其是正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创型企业搭建“入场唱戏”的广阔舞台,同时也要主动当好企业的“产品经理”。首先可按照“小切口、微服务、大集成、全运用”的思路,把大场景细分做小,以场景引企业、企业带产业、产业建生态。例如,政府可从“政用、商用、民用”三个维度,将新型智慧城市这个最大的应用场景分类分细,靶向开展场景招商、挂榜招商,招引有实力企业和投资项目集群式落地,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产业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在典型场景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也可把小场景提升做大,既复制推广了数智化解决方案,又能在短时期内快速做大企业能级;其中,部分高成长性企业的产品还有条件从企业级提升到行业级或区域级,快速形成新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
强主体,精准服务优环境。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没有“休止符”,也没有“毕业证”。地方党委政府要始终保持“赶考”心态,既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又主动当好“服务员”“店小二”,积极融合“线上”“线下”两个空间,大力营造与引育企业相匹配的数智化营商环境,为持续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创造条件。以“政府即服务”(Government as a service,即Gaas)为核心理念,在线上打造区域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综合体,推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将企业、政府、第三方机构等各方数据汇聚“反应”,有效转化为“对路子”“合口味”的中小微企业数智化服务功能,实现以政府端的“一”集中服务企业端的“多”。例如,金融服务方面,可在为中小微企业用户更精准画像基础上,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新产品,让企业愿贷、银行敢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首贷率,还可通过持续反复的贷款还款行为闭环,有效修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信用不良问题。又如,政策服务方面,可在深度识别企业特征的基础上,提供个性订制、批量分发、精准匹配的服务功能,推动各级各类利企政策直达企业,提升政策转化率和企业获得感;在此基础上,还可持续叠加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用工、财务、法务等全量服务。线下可以同步开展“千人联千企”等专项行动,发动领导干部“一对一”认领企业,入厂入户当好政策服务员和产业推销员,“点对点”精准服务市场主体,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广集成,强化治理促效能。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随着全域数字化场景应用的铺展叠加,必然也必须加速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治”水平,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坚持审慎开放原则下,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协同合作,形成共用“数据池”。在此基础上,有序整合地理信息、空间规划、遥感气象、市政设施等基础数据,建立健全城市数据库,打造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加快绘制“城市镜像”,打造城市数字孪生体,夯实智慧城市“数字底座”,逐步建设并持续升级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同时,坚持需求导向、试点先行,以成本可控、功能好用、系统安全为标准,分区域、分场景、分步骤有序推进“新城建”。例如,可以依托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率先集成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建造、交通路网、城市管理等应用场景;又如,可将社会治理服务资源集成到网格、下沉到社区,打造全要素、全科式智慧网格,推进城市综合服务“一网统管”,敏捷响应城市治理诉求。当然,在全域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关键要侧重实现数据自身安全可控。要重视和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构建可信体系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加强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保护,在打通数据“融合路”的同时,挂稳数据“安全锁”。(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