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大思政课”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2022-02-18 18:02:16    学习时报

思想孕育于实践,教育升华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大思政课”有着一系列重要论述,比如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

高校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逻辑。与现实结合、融入社会生活实践的场景,是讲好思政课,发挥其“大”的优势、实现其“善”的效用的必经之路。高校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要素已经产生并将进一步呈现广泛交融之势,随之而来的理念融合、资源互通、成果共享必将深刻影响着高校的育人实践。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仍是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推动“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实现思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校内校外两种平台、各类资源的有效对接,共同构建“大思政课”的框架格局、完善思想内涵、丰富路径形式,就成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培根铸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因此,“大思政课”之“大”既指向思想又依赖实践,“善用大思政课”既依托校园又必将实现于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广阔场景中。此外,实践源于历史、归于当下、展于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既关乎百姓福祉又福泽于人类共同命运,这就使得高校“大思政课”的推进必须是家国情怀与世界视野的统一,既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现实又反映出世界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从而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真正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

高校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秉承善用“大思政课”的理念,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融入和实践导向。首先,善用“大思政课”必须与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一以贯之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发展的同时,应当积极搭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参加各类比赛、开展多样的接地气的社会实践,比如文化下乡、社区服务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推动学生在校园内外乃至社会的广阔天地中陶冶道德情操、树立健全人格、强健身心体魄。其次,善用“大思政课”必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相结合。高校应当将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担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亿万中国人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鲜活素材”,引导青年学生将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历史机遇、发展需求、人才需要融入自身的发展规划,合理选择发展路径、科学进行生涯设计,体悟家国情怀,到科技攻关的前沿、脱贫攻坚的一线、保家卫国的边疆……到一切祖国需要的地方,将个人的力量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最后,善用“大思政课”必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相结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学生是这一历史变局的见证者、推动者、维护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国际视野和更高的站位,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融入其中,比如在讲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中,增强中华民族自信。

高校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升华。“大思政课”的善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紧紧围绕青年学生这一核心的点、思想政治教育这条关键的线、全党全社会充分参与的面,实现“点、线、面”的有机串联,才能真正让思政之花绽放于社会生活的广阔实践。一是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认知特点和全面发展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创新实践育人机制,既体现差异性又强调统一性,既保证思想性又倡导生活化,积极搭建生活教育场景和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有所得、有所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学习、思想的升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是紧紧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进一步明确其“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地位,从而能够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谋划工作,以开放的视野推进工作,以创新的思维提升工作,以实践的导向检验工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效。三是着力推进全党全社会的充分参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育人方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建立高校、家庭、社会有效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链条,让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教育,能够获得生活化的思政养料,形成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冯丽霞、李爱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推动高中“公参民”学校规范办学
下一篇:由“丁真效应”探析基层政府新媒体能力建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