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建党百年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

2022-02-11 15:25:2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社会建设是党的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将社会建设放于重要位置,不断推进社会领域各项事业稳步前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土地革命、社会救济、社会教育等社会事业,改善了人民生活、凝聚了革命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逐步建立起广覆盖的基础保障体系,积累了社会建设的丰富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相协调,不断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就业规模稳步扩大、覆盖世界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逐步建成,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就,书写了疫情防控伟大壮举,创造了扶贫攻坚伟大奇迹。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建设的百年历程,我们党从改造旧社会到建设新社会、从解决老难题到迎接新挑战,积累了一系列极为宝贵、值得长期坚持和发扬的关键经验。总结党的社会建设事业的历史经验,实现新时代社会建设新发展、新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引社会建设的行动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社会建设伟大历史,同样也是一部运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社会建设与各项工作的关系,以系统思维推动相关工作进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十分注重将维护群众生产生活的社会建设事业与革命斗争这项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根据革命斗争形势适时调整社会建设的方式方法和工作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等方法论主张,积累了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建设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五个统筹”等战略方针,将社会建设纳入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勾勒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注重开展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科学制定社会政策、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方法。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亲自主持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社会调查,厘清了根据地的土地关系和阶层关系,为土地革命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新中国建立后,党的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立足实际对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形式、内容、手段等做出规定和调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始终以实事求是为遵循进行科学决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领域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这一最大“实际”,对保障民生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了民生保障能力。

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社会建设的关键抓手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社会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要处理好、安排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建设实践总是能够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需要的事情,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问题是农民关心的首要问题,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革命政策,极大激发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热情。新中国建立以后,解决温饱等基本民生问题在社会建设中成为首要。为此,我们党一面恢复和发展生产,一面建立“按劳分配”制度和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使得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积极推动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面向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扶贫等民生短板难题,提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应对老龄化、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国家战略,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始终在党的全面领导与人民主体性结合中夯实社会建设的根本力量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根本保证。建党百年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时刻重视发挥人民主体性,并在实践中将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解决社会建设依靠什么的问题,紧紧把握社会建设的进程与方向,推动社会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例如,我们党提出了“动员广大人民互相调节救济”的政策方针,将直接拨粮拨款与引导民众参与救济结合起来服务赈灾救济事业。为充分动员民众参与社会建设,我们党还建设了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众协会,包括工会、贫农团、女工农妇代表会、识字运动委员会、互济会等,推动了社会建设事业。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在社会建设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努力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三大差别,不断促进男女平等,让更广大人民得以参与社会管理与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更加注重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好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管理中的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党就在城市社会管理实践中提出了“民办公助”“公办民助”政策方针,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被首次提出,明确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性结合的路径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引领社会建设和治理的理念目标、工作布局、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内容更加系统,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逐步形成,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不断强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形成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治理理念,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中强调共建共治共享。

面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建设的百年历程,只有厘清这场伟大实践依据什么、为了谁、依靠谁,才能为迈向“第二个一百年”的社会建设新征程提供经验借鉴。始终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美好生活向往不懈努力,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形成的伟大力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之路必将越走越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添砖加瓦。(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尹德挺、廖闻文、营立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转型发展的生动展现
下一篇:加强数字化发展治理 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