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红色资源为乡村教育振兴立魂

2022-02-10 18:07:47    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积淀形成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勇往直前、不懈奋斗。红色资源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

红色资源何以赋能增效乡村教育振兴?

首先,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初心意识、使命意识,具有良好的政治引领、价值塑造、文化熏陶功能,是激发青年学生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重要抓手,是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能够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其次,红色资源在我国星罗棋布,从空间分布上看,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广袤的农村。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因地制宜地开发农村红色资源,找寻蕴含其中的精神密码,可以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优势,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乡村振兴的使命感。

再其次,乡村土地上的红色资源,记载着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记载着他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付出的伟大牺牲和艰苦卓绝的贡献。一抔热土一抔魂。这些历史遗迹可亲可敬,是后人缅怀革命先烈、汲取红色营养的重要载体。应该把这些红色资源深度挖掘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教育资源。

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振兴乡村教育,具有重大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需要从课堂教学、实践养成、文化涵育等方面加以推进。

首先,强化乡村学校课堂教学融入。学校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技能学习和价值传导的主渠道。教师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实际需求,恰到好处地运用红色资源。教师可以结合本乡本土的红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采用沉浸体验式、合作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乡土红色历史,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其次,优化实践载体。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应当是具身的,学习者身体与认知对象、环境发生有效互动,才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红色资源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具有开展思政育人的独特优势。比如,浙江师范大学秉持“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发展专长”的育人理念,组建本硕博社会实践团,奔赴台州市坞根镇,进行革命遗迹溯源、红色基因解码、美丽乡村振兴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智慧与力量。此外,要积极发挥社会联动效应,与地方政府、企业团体等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实践养成工作。

再其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乡土上创生的红色文化,联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的精神源头。乡村学校要依托红色资源建成乡村文化高地,发挥乡村学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作用。乡村教师要在新时代乡村文化重建中发挥引领作用,在乡规民约制定、移风易俗、传承乡土文化,包括乡土红色文化整理和现代乡村治理方面作出贡献。为此,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推动高校对乡村教师、乡村干部进行相关培训,提升他们把握红色资源以及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振兴的能力。比如,浙江师范大学立足坞根镇乡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构建“信念与理想、理解与共情、决策与应急、服务与实践”四大基层干部核心胜任力研修。

在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征程中,红色资源的价值不容低估,红色资源的作用不可或缺。用好红色资源,振兴乡村教育,能够推动构建并形成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作者:孙炳海(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查亮亮(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
下一篇:发展竞技体育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