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唱响“更团结”的冬奥之歌

2022-02-07 17:36:19    求是网

2022年2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冬奥会开幕。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奏响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

冬奥之约如期而至,中国之诺成功兑现。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中国成为第九个既举办夏奥会也举办冬奥会的国家,北京则成为全球首个荣获过冬、夏两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

冬奥梦交汇中国梦。北京冬奥会是中国人民的一件喜事,也是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一件盛事。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到今天的“双奥之城”,中国人民参与奥运、申办奥运、筹办奥运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赢得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的深刻诠释。中国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展示精彩、非凡、卓越的奥林匹克新篇章。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团结的灯塔”。体育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2021年,奥林匹克格言在“更快、更高、更强”之后正式加入“更团结”,这是奥林匹克格言108年来首次更新,反映出人类团结应对挑战的共同心愿与强烈呼声。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

奥林匹克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通。北京冬奥会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申办和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世界团结交流的独特作用,在多个场合表明中国将通过冬奥会和世界互利共荣的立场, 2015年8月22日,在会见国际奥协主席、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时说,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将有利于中国体育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相互促进,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2015年11月,对办好北京冬奥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中外体育交流,推动东西文明交融,展示中国良好形象;2021年10月25日,在致信祝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时指出,奥林匹克频道要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和文化传播,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2022年1月4日,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指出,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2022年1月25日,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指出,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所以我们提出了“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口号。中方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奥运之火再次在北京鸟巢燃起,这是和平与正义之火、团结与友谊之火、文明与希望之火。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面临多重挑战。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北京冬奥会不仅得到中国人民的支持,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本届冬奥会共有91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一些国家首次派团出席冬奥会。共计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官方代表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沙希德呼吁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遵守“奥林匹克休战”。联合国首次为冬奥会发行邮票,印刻着“体育促进和平”的憧憬……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北京冬奥会注定成为各国运动员逐梦冰雪、唱响“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的盛会。让我们一起向未来!(求是网评论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感悟“一起向未来”的磅礴伟力
下一篇: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提供政策托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