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幻阳症”兴起,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该如何对抗?

2022-12-19 21:43:57    红网

最近,网络上频频冒出一种新的“不明疾病”——“幻阳症”:总觉得自己身体哪里不舒服,参照网上或身边阳了的亲友分享的症状反复对比自身,对身体感受过度警觉与检查,例如多次吞咽口水来判断嗓子是否干疼、身体感到燥热便忍不住开始测量体温、肌肉有酸痛便担心是不是出现了症状,还会反复询问、分析、判断自己是否有接触阳性人员或环境的可能性与接触时间……(12月17日 澎湃新闻)

又怕阳,又希望早点“阳了算了”,近期在种种纠结中左右为难的人群不在少数。在社交平台上,“幻阳症”也成为了网友的热议话题。而相关专家表示,从心理层面来说,当然不存在“幻阳症”,“幻阳”的出现,实则反映出了人们在面对短期内迅速变化的疫情情况,出现的心理上的不适应状态。对大多数人而言,从封控到解封似乎只是一夜之隔,激增的感染人数、各不相同的表现症状、或长或短的恢复时间,都让广大民众一时之间“人人自危”,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中招的“小阳人”。

值得关注的是,社交网络上的调侃无法消弭我们对现象背后隐藏问题的关注。在调侃“幻阳”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广大民众对当今现状下所有“不确定”的迷茫与焦虑:感染之后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症状?老人和儿童感染是否会有更大的风险?康复之后重复感染的几率又有多大?即使是经历过三年抗疫的人们,曾经面对过大大小小的未知与“不确定”的人们,这些担忧与焦虑就算经历过再多,在面对新处境时,也依然可能会出现。与其说人们焦虑变成“小阳人”,倒不如说人们焦虑的是变成“小阳人”之后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又能怎么办。

其实,网络“幻阳”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后疫情时代下,个体对于个人健康的担忧;更是对于疫情形势政策、未来发展方向等种种切实事件发展态势不确定性的焦虑,也展现出了广大民众在疫情中所遭受的心理创伤的隐痛。人们渴望听到的是权威而确切的科普,而非一夜之间从原本的“病毒恐慌”到如今“轻如感冒”的言潮;人们真正需要的核酸是检测病毒、守卫安全的武器,而非无良商家利用国难大捞一笔的场景;人们感到安心的是充足供应的药品与试剂,而非囤药高抛,却成为短暂互联网记忆的表面和平。当防疫优化调整已成大势,每一份坚定的“确定感”才是治愈隐痛的时代良药,这些隐痛不能,也不应仅靠时间将之磨平。

担忧与恐惧往往来源于未知,面对“不确定”,科学与理性永远都是最有力的武器。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科学事实的出现来弥补认知的裂痕,有更多民生所呼的举措能真正被听见与实施,每一个其中个体也要培养在观点各异的互联网背景中不被侵扰、明辨是非的能力。一味担忧不可控的事情并不能阻碍其发生,保持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够帮助我们找寻那份珍贵的确定性。生活不会停止远航,唯有握紧已知,携手对抗“不确定”。冬天终将过去,春天也从不会缺席。

(王艺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下一篇: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