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中学高三学生王艺勤、顾晨旻、竺星语的论文在国际核心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Research》上发表。据悉,三人团队中,顾晨旻同学有计算机特长,主要负责编程和预测模型的设计等,王艺勤和竺星语主要负责寻找佐证、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叙述等。(12月1日 人民网)
此事一出,旋即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不少网友为三名高中生点赞,其中也不乏质疑的声音。有网友认为,三名高中生不可能有发表国际水平论文的机会和能力,因此这篇论文应是动用家庭或其它社会关系发表的“挂名”论文。这种未知事实真相就一口咬死“论文挂名”、污名化“小研究者”的行为让人感到不快。
据悉,三名高中生本次发表的文章位于四区,三名高中生位列第三、第四、第五作者。稍作了解便可得知,三名高中生之所以会拥有参与国际级别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机会,离不开宁波中学“一生两项目”的系统工程。在高一下学期,宁波中学就召开了大会,学生自由组队,提出研究方向并匹配高校导师开始研究,最后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两次研究报告。王艺勤、顾晨旻、竺星语三人组成的小组就是这一工程的受益者,并不是微博评论区所揣测的“打打杂”“挂个名”。宁波中学中也有不少同学通过这一系统工程发表论文、获得省市级科创竞赛一等奖。
再者,中学时期正是学习能力的巅峰期,也应当是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参与到创新实践项目中去,这也使得许多科研项目得以走进“小研究者”中。三名高中生能够发表国际级别的期刊文章,其实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成果的生动体现。
高三的学生正值17、18岁的年纪,苏翊鸣17岁时问鼎北京冬奥,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赛的参赛者中也有很多是中学生,他们都不过是在某一特殊领域较同龄人有着更深的研究。怎么网友吹捧奥运冠军苏翊鸣,却要质疑三名发了四区文章的高中生?
我注意到,有不少网民是高校的在校生,他们对“小研究者”发表的言论,与其说是“质疑”,不如说是“眼红”。随着时代的推进和发展,中学生们会享受到越来越好的创新教育,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更多学术领域的研究中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用他们的视角去探索这个世界,用他们活跃的大脑思考这个世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青少年就能用他们的目光给这个世界带来惊喜。到那时,今天网友的质疑会不会就变成了一代天才成功路上的背景板呢?
既然所有的学术研究最终都要走下神坛,切实推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那么学术研究的门槛也不应只有高等教育学府才能踏入,请不要污名化“小研究者”。
(孙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