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也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才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马克思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的观点。随后,在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时,他再次强调“人”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已充分表明,人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有了人,才有推动事业发展的可能。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当前,人类正在迈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形态,对人才的需求和依赖更加明显。不同于农业经济形态和工业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已经清晰地显示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因此,许多国家纷纷把人才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一种比黄金还重要的资本,把人才数量和质量作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可以说,作为知识和财富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宝贵资源。能否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事关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也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在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和主动权。正是站在这个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总体上看,我国人才资源充沛。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75亿人,人才资源规模、研发人员数量等居全球前列。这些不同领域的人才各尽其能、各显其长,纷纷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这个征程中,他们既实现了个体的人生价值,也融入了民族复兴伟业,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永远在路上,让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充分涌流而永远没有终点,还需要出台更多务实举措。
首先要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及时发现起用人才;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观念,既抓好“伯乐相马”也搞好“赛场选马”,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秉持“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的态度,尊重人才,珍惜人才。同时,还要正确处理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关系,既要切实保障人才的正当合法权益,认真落实知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政策,也要真情实感关心人才,用伟大事业团结凝聚人才。
让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充分涌流,要推动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创新。体制活、机制新,才能使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近年来,一系列有关人才管理改革创新的政策接续出台,清晰地表明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是激发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的必然要求。当前,要深化人才管理的市场体系、法规体系、分类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管理新模式。特别是要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人才管理壁垒,畅通不同领域人才互通的“旋转门”,促进各类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不同地域区间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共享。同时,还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欲望,激活人才的创新潜能,激发各领域人才自我开发的内生动能。
让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充分涌流,要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革除单一的人才评价方式,秉持“英雄不问出处”的人才发现和培养导向,构建业绩和贡献导向的识才用才标准,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环境,爱惜人才、成就人才的人际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让“尚贤向上”蔚然成风。特别是要努力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为各类人才的横向流动与纵向跨越提供良好的大环境支撑。
“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古往今来,人才始终是事业发展的根基、国家强大的源泉、社会进步的保障。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以爱才的诚意、育才的良方、用才的胆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
作者:陈朋(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