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疫情防控人员穿着白色防护服在一线奋斗,承担着核酸检测、物资运送、环境消杀、秩序维护等工作,被人亲切称为“大白”,成为联系群众最紧密的群体。然而,“大白”群体的身份属性较复杂,有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公益志愿者等,他们无处不在,却无法被一眼辨识。近日,有网友建议给“大白”实名,在防护服上标明责任单位,进行职责分类。(11月27日 红星新闻)
防护服下的“大白”,处于疫情防控体系的最末端,负责畅通居民防疫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但连日来,社会媒体也曝光了一些在工作中权力越界的大白。这归咎于少数人的行为失范,但也与这一群体的岗位身份、权力责任相对模糊有关。
不同身份的大白,权责往往也有所不同。例如参与治安管理的民警“大白”,可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执法权,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则是民事主体,只能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治理。倘若不明确社会身份差别,容易造成管理执行上的无序,从而削弱防疫的权威性、消减个体的责任感,在一些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可能出现越界的行为。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实名制可以明权责、定边界、强规范、促监督,进而确定“大白”群体“有所为”和“不可为”的事项清单。疫情防控措施到位与否,民众最有发言权,需要聆听民众的声音,容得下吐槽与批评。现实中,很多人分不清眼前的“大白”究竟是民警还是社区工作人员,是医护人员还是志愿者,无法进行及时监督,进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实名制间接提供了民众反馈的路径,让制约落实落细到个体,对于健全社会监督网络等有深远意义,也是有效规范小微权力运行、避免服务错位的重要举措之一,让是否依规行权、是否公正履职一目了然,有助于持续跟进监督和推动立行立改,显然合乎社会期许。
从另一角度而言,实名制也是为了更好保护肯干真干的大白。前段时间,一名“大白”被违章车辆撞飞后,一瘸一拐捡拾散落一地的核酸检测样本,人们感动钦佩之余,至今却不知其名其姓。而极个别大白的违法违规行为,则可能会给整个群体“抹黑”,这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防疫工作者也是一种不公平。实行实名制,更能化解上述矛盾,让干实事的大白获得应有尊重,形成积极正面的反馈。网友建议给“大白”实名,也是为“大白”正名,不让社会对于这一群体的尊重湮没于群体叙事。
说到底,大白“实名制”是站在法治的高度,进一步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厘清行政管理边界,明确工作职责权限。唯有如此,才能强化“按清单办事、依规矩用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二十条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才能坚决守住“大白”群体的底色,让疫情防控始终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