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通话膨胀”的背后,是语言的贫乏和心灵的废土

2022-11-25 21:50:41    红网

近日,b站up主“德社”制作的相声视频《论当今的通话膨胀》翻红,引发了广大网友对“通话膨胀”的又一次关注与热议。借鲁迅和李大钊的漫画形象,该视频阐释了当今互联网语言表达过程中,表达的面值越来越多,但表达本身却越来越匮乏的现状。

通话膨胀,也叫语言的通货膨胀。语言学家李宅安表示:如同制币与其背后的财富不匹配而产生的通胀,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的不匹配,就是语言的通胀。简单来说,通话膨胀就是语言所代表的含义失去了其原本具有的表达力度,字数和情绪也超过本身,呈现冗余之态。

在社交网络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例如,形容一件事好笑,从前只用发“哈哈”,而现在,“哈哈”成了敷衍,“哈哈哈哈哈哈笑到头掉笑不活了”才更像是真情流露;从前,“老师”专指教书育人的教师,而现在,唱歌的、杂耍的、说相声的、理发的,是个人都能称作“老师”;从前,哭只是哭,而现在,“蓝瘦香菇”“我人没了”“救不活了”……才更像是伤心难过的正确表达……

在线上表达中,人们似乎总是不断增强着文字所表达的情绪,甚至到寻死觅活的状态。最近的“发疯文学”更是将“通话膨胀”推向了极致,用“要死要活”的日常表达来极力展示出自己的情绪。然而,这种表达并不代表着人们情感充沛,相反,这些花里胡哨的“丰富”表达的背后,是人们语言的贫乏和心灵的废土。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在豆瓣,甚至有一个专门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该小组目前已拥有33万以上的成员,而他们聚集在此的原因就是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日渐退化,难以用书面化的语言传递内心的真实想法。

一方面,语言来自思考和感受。膨胀、夸张的话语表达,养成了人们思维的懒惰和固化,而这种懒惰和固化,又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感受能力。当人们对一件事情产生强烈的兴趣时,却懒得组织语言,反而用极端的膨胀语言和极致情绪化的“网络热词”来表达自己的瞬时情绪,长此以往,人们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其词汇储备也严重退化,从而只能通过干瘪无力的“笑死”“一整个大无语”等毫无内涵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以至于有时想要组织点语言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有心无力。

另一方面,表达形式的膨胀,使得语义也日渐膨胀。久而久之,人们甚至会生硬地搬用语言,将其置于任意的情境之下。这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用耳熟能详的话语去定义和评论他们所遇到的不同的事情。例如“内卷”“PUA”等词就时常被滥用。当有同学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就称其为“内卷”;当有伴侣指出另一半的不足之处,就称其为“PUA”。“救命”“6”等词也随处可见,似乎任何场景都能够以此来回复。

由此可见,膨胀化的言语表达不仅没有使人们的情绪得以真正的显现,反而暴露出其语言的极度匮乏,本应情绪充沛的心灵也成为了一片荒芜的废土。至于如何改变“通话膨胀”的现状,让思考与感受回归,也许就在于尝试着如何让膨胀化话语背后的具体感受重新显现。

(唐鸿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快制快,切实落实“四早”要求
下一篇:人生有梦不觉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