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的李民嘉,如今是武汉的一名房产中介。在校期间,李民嘉与室友开启海外旅行的创业。毕业后,她开始销售房产,在地铁口发传单、跑遍武汉的新楼盘、向经验丰富的同事求教……在经历头3个月的“零成交”后,她在两年内成交90套住宅。(11月24日 九派新闻)
两年内成交90套住宅,这在业内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依然有不少人为李民嘉感到不值,认为名校毕业而去做房产中介,是“人才浪费”“学历贬值”,这么多年书“白读”了,语气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网友所谓的“上帝视角”下,这一系列质疑显然是符合事件本身发展态势的,在大部分固态的传统认知中,名校毕业生是高学历人才,也自然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关注度,在普通人眼里,他们理应顺从于他人眼中的发展趋势,走上具备“光环”性质的岗位,从事更具知识、技术含量的工作,以此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高学历毕业生进入传统意义上的低门槛行业,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就业下沉”现象。而人们对这些高学历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不同看法,也正是这种“就业下沉”现象引发的思考。
毫无疑问的是,“就业下沉”这一现象引发的思考是新的,这种新不拘泥于表象,而是一种内在趋势。因为当前国内的就业机制是不稳定的,因为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不断在变化,对于就业者的要求也是不断革新的。这也正是“就业下沉”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从供给侧方面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学历人才日益增多,就业标准也不止于高端岗位和高学历人才的匹配,就业市场的“大众化”趋势愈加强化,这也间接造成了就业市场择人水涨船高的情况。从需求侧方面看,随着智能化生产带来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的需求也在下沉,很多低门槛行业也正在尝试引进一些高端技术来带动自身的产业升级。所以更多低门槛行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这样的供求关系不仅能带动就业市场人才的流动性,也能通过人才的下沉带动产业甚至整个行业市场的转型升级。
客观来说,在当前就业市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就业下沉”注定会面临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被众人诟病的“大材小用”,例如清华的博士做服务员、中科院的博士卖保险,这毫无疑问是一种人才浪费。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对于这种人才浪费虽是“存在即合理”,但也绝不是个人观点层面上的荒谬。
归根到底,“就业下沉”所面对的问题最后还是得回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多层次的人才支撑,这也要求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人才标准的建构。学业成绩、科研项目这些不应该作为高质量人才的决定性判断标准,我们应该尊重并鼓励人才判断标准的多元性,为“就业下沉”赋予新的价值和内在活力,促进这一现象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当然,现在对“李民嘉们的”就业下沉现象进行分析还为时尚早,“就业下沉”现象仍在不断衍生出人们新的思考,而我们能做的,依旧任重道远。
(陈泽栋)